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餵食不秀

 

飼育員正在餵食潮間帶展區的生物

文、圖 |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陳勇輝


熱門的「餵食解說」活動

「餵食解說」活動向來受到來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的遊客們喜愛。在解說活動中,觀眾能看到解說人員在餵食時,魚群為了飽餐一頓而爭奪食物的攝食行為:黃金鰺(Gnathanodon speciosus)以高速游動的方式在南極蝦食物團中衝進衝出;魟魚緊咬著飼育員手中的螃蟹不放,並隨著飼育員手的方向游動,一付說什麼都不鬆口的模樣,有時飼育員會以原地轉圈的方式移動,引領魟魚繞著飼育員轉圈圈,就像在水中翩翩起舞,直到飼育員鬆開食物為止。這些特殊的攝食樣態,大多在「餵食解說」中才能看到,參觀民眾不僅能看到生物們「搶飯吃」的模樣,也能趁機認識不同生物的食性,寓教於樂的活動受到廣大遊客喜愛。有經驗的遊客一入館就會將公告欄中的活動時間表拍照存下,作為安排參觀海生館的行程參考,希望能夠看到館內生物珍貴的用餐畫面,以免有遺珠之憾。

餵食解說的主要展示缸必需是超大型的水缸,如此才能讓魚群們和工作人員一展身手,以本館為例,並不是所有展缸都適合,目前在臺灣水域館只有大洋池展示缸、珊瑚王國館海底隧道等處,以及世界水域館中的企鵝、海鸚鵡、海豹與海藻森林等展缸才有餵食解說的活動。其它生物可能因為居住的缸體尺寸較小、生性害羞等原因,不適合對外展示其進食樣貌。另外小型展缸的展示效果無法如大展缸的可看性高,餵食精采度亦無法比擬,且遊客欣賞餵食解說的空間亦需特別的設計才能全方位欣賞。那麼除了少數在餵食展示缸裡的魚群可以飽餐外,其它的魚群要何時餵食呢?



飼育員正在餵食展區中的魚類

食物種類 各有所好

在海生館展示的每種物種都有其偏好的食物與習性,可想而知,每一座活體展示缸都有固定的餵食方式與時間,但這屬於後場的例行維護作業,並不會公告給遊客周知。那麼這些生物都何時才開飯呢?

在海生館後場工作的飼育員,每天上班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生物們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這些食物的處理從解凍到餵食都需要按照標準的步驟和流程,確保生物既能吃飽又兼顧營養。海洋裡的每個物種都有其食物的偏好與習性,而在海生館裡的生物也有固定的餵食方式與時間,雖然不全然對外開放,但絕不會讓生物們餓肚子。

海洋生物的食量可能比您想像的還要大!為能兼顧食量與營養雙重目的,海生館的生物每天不只吃一餐。民眾在餵食解說活動中看到魚群搶食的畫面,其實只能算是牠們的「點心時間」,飼育員每日都要準備的大量的食物給海生館的生物。準備數量遠大於遊客在餵食解說時看到的食物量,說穿了,那只是魚群們的點心而已,真正餵食的時間另有安排,每個展示缸都有自己的時間表,以大洋池為例,魚群真正的用餐時間,通常是閉館或開館前,此時就能看到魚兒們「訓練有素」地聚集,個個蓄勢待發準備開飯。

珊瑚王國館入口的三個珊瑚展示缸與獨立礁展示缸都有類似的情況,只要到餵食時間,飼育人員接近展缸上方時,魚群都會集中在水面等待從天而降的南極蝦團。仔細觀察獨立礁展缸,您會發現魚群通常會各自在不同的空間中悠游,但只要到了中午時分,許多魚兒都會集中在上層水域,讓遊客一時找不到魚群,這是因為餵食時間即將到來,所有魚兒都會爭相衝向上方,希望能夠佔據最佳攝食位置。一但餵食結束,生物又會一哄而散,各自回到自己的地盤上。


魚群正在捕食從上灑落的南極蝦糰


有趣的是,有時也會有「假警報」出現。當某些魚兒之間發生爭執,導致擾動水體時,其它魚兒可能會誤以為有食物出現,立刻本能地衝向水面,期待飽餐一頓,在發現只是空歡喜一場後落寞地離開。

臺灣水域館觸摸池裡物種的餵食方式,則靠飼育人員將食物直接送到動物的面前。如工作人員會將活生生的文蛤直接放到藍指海星面前,海星會將文蛤打開,消化和吸收其中的柔軟組織,然後將空殼丟棄,這也是海星展示缸底舖滿了開口文蛤空殼的原因,這些文蛤空殼其實是廚餘而非布景。而個性羞怯的饅頭蟹也喜好以文蛤當食物,不過牠們比海星暴力,是透過類似開罐器的大螯末端將文蛤撬開隙縫,再從開口處戳入將殼戳破食用,所以展示缸到處可見文蛤殼碎片。馬糞海膽喜歡吃海藻或海草,因此飼育人員將食物直接放在海膽的底部,直到海膽咬到為止,當海藻或海草量不足時,飼育員會以高麗菜作為替代品暫時應急。至於腐食性的寄居蟹,只需直接將剝掉殼的蝦肉塞給牠們,使其抓住食用。


滿地的空貝殼是藍指海星攝食的結果

馬糞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正在吃高麗菜

巧妙地餵食設計 

餵食並非一昧給生物食物即可,有時還得考慮到生物的攝食偏好。例如不動如山的石狗公(Sebastiscus marmoratus)善於以守株待兔埋伏襲擊路過的獵物,牠不吃人工食料,而是偏好活潑亂跳的活體,認為没有動作的生物就不是食物。飼育人員善用這樣的習性,將食物綁在長棒末端放到石狗公眼睛上方奮力搖動,讓石狗公誤以為是活體食物,藉此誘發石狗公捕食的動作達成餵食的目的。

有些物種如糠蝦類,則喜食懸浮在水中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如橈足類,但這類食物除了直接從自然界撈取之外,尚未能以人工繁養殖。當前最常見的替代方式,就是以豐年蝦卵剛孵化的第一期無節幼蟲取代。這個活體餌料優點很多,包括容易取得、成本低廉、孵化容易且營養足夠,最重要的是可以被許多物種接受。有時候飼育員更直接以去殼的豐年蝦卵,搭配打氣系統讓卵粒懸浮在水中,吸引生物捕食。

遊客在海生館裡有時候會看到水母展缸中有紅色點點的懸浮物,這可不是水缸髒了需要清理,而是牠們的用餐時間到了。最明顯的就是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四個半圓形胃會隨著時間逐漸轉變為橘紅色,就是牠們將豐年蝦的無節幼體吞入體內的表現。偶而飼育人員會以成體豐年蝦餵食花園鰻,但並不常見,因為成體豐年蝦成本高且不易取得,通常會以其它餌料取代。


荷包蛋水母(Cotylorhiza tuberculata)正在覓食豐年蝦剛孵化的無節幼蟲


海生館的餵食解說並不是一場展演,生物的餵食策略通常根據動物的捕食習性來設計,需要謹慎考慮,並透過巧妙的設計來確保每種生物都能得到足夠的食物,以模擬牠們在自然棲地中的食性和行為。這些策略確保了館內每種生物的飲食需求得到滿足,同時提供了遊客仔細觀察的機會。海生館餵食各類生物的策略,是從動物捕食習性觀點來考慮,需費盡心思透過巧妙的餵食設計,方能餵飽展館內每一種生物,讓牠們有如在自然棲地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