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2023年臺灣科學節海生館系列活動回顧!

 

活動參與貴賓大合照。


文、圖 |  海生館科教組助理研究員 吳曜如


一年一度的「臺灣科學節」於11月落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下稱海生館)今年也帶來了精彩且多元的內容,包括《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跟著海洋去旅行」、「海洋long stay」、「漁識場─科學市集」和「沿河而上找母語」等豐富內容。若您錯過今年的科學節列車也別扼腕,讓我們用這篇文章帶您回顧今年的精采活動。


在屏菸遇到海生館

《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是將海生館內累積的研究成果濃縮為一座「行動博物館」,把海洋知識轉譯為科普展覽,分享給民眾。今年海生館與屏東縣政府合作,在「屏菸1936文化基地」舉辦為期近一個月的《城市遇見海生館》特展,展覽吸引了11,000多人參觀。展覽期間除了有專人解說導覽,每日還有「科學小學堂」課程,讓來參觀的民眾都能參與海生館經典的海洋科普課程,學習海洋生物相關的科學知識。

今年是海生館舉辦《城市遇見海生館》特展的第三年,海生館為觀眾帶來全新感受。展覽設計了四顆不同主題的星球,帶領民眾一起乘坐夢想太空船進行一場海洋星際漫遊。第一站是「恆星1016區」,敘說著恆春半島在地的化石故事,有稀有的樹葉化石、珍貴的珊瑚化石、曾經生存在臺灣的大象化石,甚至是鯨魚化石,可發現恆春半島繁盛的生物多樣性。第二站「南極星0100區」,以照片與口述歷史試著描繪出100年前恆春的歷史發展,並帶出海洋與半島居民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第三站「鯨星0203區」的藍鯨展品與鯨豚標本,引導著大家認識鯨豚及暸解這類海中巨獸,並告訴我們牠們在自然界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面臨的難題!最後觀眾會來到屬於珊瑚的「柯蘿星0323區」,在這裡可以看到珍奇的活體珊瑚,現場還有專業解說人員,為民眾講解珊瑚的相關知識,並認識牠們在海洋裡扮演的建造與維護的角色,同時了解牠們對海洋的重要性。

活動在114日上午舉辦《城市遇見海生館》開幕暨「揚帆啟航探索珊瑚礁」市集活動,除了代表展覽正式開始之外,開幕活動中還展現了海生館歷經兩年打造的公務船 ──「絳樹」的故事。「絳樹」是珊瑚的古稱,而它的英文名稱Corallium則是寶石珊瑚的英文學名,海生館陳啟祥館長也在開幕現場表示,希望趁展覽開幕之時,將這艘船介紹給大家,而展覽也將以絳樹公務船為載體,積極推展珊瑚礁的研究與探索,期許海生館秉持過往一貫對珊瑚礁研究的熱誠,將珊瑚礁的美麗與哀愁、脈動的生命力忠實的呈現給到訪的民眾。

展覽中,觀眾除了珊瑚生態之外,陳館長也提醒大家別忘了駐足「鯨星0203區」,在此展區紀錄了2020年初在臺東長濱海灘擱淺死亡的藍鯨的故事。這頭藍鯨雖然體型巨大,但其實牠還只是個寶寶,尚未來得及探索世界前就不幸擱淺。海生館為了好好蒐藏這彌足珍貴的藍鯨,已將牠做成骨骼標本,預計於今年12月於海生館世界水域館大廳展出,讓這頭來不及長大的幼鯨發揮牠在研究及教育的功能,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與藍鯨能有更美好的相遇。

為了鼓勵學子們透過閱讀了解海洋生物,海生館每年舉辦「《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今年以「鯨豚與我」為主題,邀請參賽者透過文字與繪畫,訴說自己與鯨豚的共同回憶或想像故事,總計吸引877件投稿。最終評選出的金、銀和銅牌獎得獎作品也在《城市遇見海生館》展出,並出版了作品集與線上展覽,以持續推廣優秀作品。海生館也邀請部分得獎者參觀展覽,並由屏東縣政府邱黃肇崇秘書長、屏東縣教育處廖麗華副處長及海生館館長陳啟祥親自頒發獎狀給得獎者。

除了靜態的科學展覽之外,在114日與115日海生館也在現場舉辦了科學市集。並特別將平時民眾很少有機會接觸的水下無人載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為ROV),帶到現場讓民眾能實際體驗操作重金打造的科學探索器械。活動上,海生館也將平日在實驗室裡進行的科學研究轉化為科普活動,包括:水下4K環景即時VR體驗、珊瑚醫院介紹如何進行珊瑚保育與冷凍保種、珊瑚礁遊戲間來介紹珊瑚與甲殼類間特殊共生行為等,希望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為民眾揭開海洋生物科學研究的神秘面紗,並鼓勵學子們一同加入解開海洋奧秘的行列。現場還欣賞了絳樹號首次出任務,在珊瑚礁探勘上的工作現況,希望激發參與民眾對海洋科學探索學習的興趣,一窺豐富美麗的珊瑚礁世界。此外民眾還能以利用光固化3D列印出的細緻珊瑚礁海洋生物模型進行彩繪與利用珊瑚骨骼進行T恤拓印,把珊瑚礁的美實際帶回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一隅。(林佳慧攝)

來海生館逛「漁識場」

來海生館不只能逛水族館,還能逛「漁識場」!配合今年的科學節主題:「基礎科學創造未來」,海生館邀請了全臺各地與海洋、生物相關的單位前來「漁識場─科學市集」設攤,將海洋保育或生物科學知識包裝為輕鬆有趣的互動遊戲,闖關成功的民眾就能得精美好禮。此外還有「科學小教室」活動,課程內容包括海龜救援、生態觀察、珊瑚拓印到森林生態講解等等,讓參觀民眾都能帶著滿滿的科學知識回家。而與原住民文化相關的「沿河向海找母語」這次到了花蓮的阿美族,每年海生館透過拜訪當地耆老,記錄下他們的漁獵文化與各種魚類的命名方式以及族語的念法。海生館希望藉由每年開發的新課程,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都能認識臺灣豐沛的自然生態,也希望下一代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漁識場」活動上來自靜浦國小、豐濱實小、地磨兒實小、草埔國小、長樂國小以及霧台國小等校,參與沿河計畫系列課程的師生們,也在現場為大家導覽,教導參觀民眾如何用他們的族語唸出魚兒的名字。同學們還帶來他們的傳統漁具與相關文宣品,以戲劇或演說等方式介紹家鄉的淡水魚,也拉近一般民眾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距離。




 孩童們在「漁識場」中進行各單位精心設計的科普闖關活動。


除了以上活動外,海生館也舉辦了不同的海洋科普教育活動,期待讓海洋知識深植學子們心中。為了讓偏鄉與離島的學生們的海洋知識不落人後,海生館長期舉辦「海洋long stay」課程,將海洋科普課程外送到花東與離島地區,今年活動巡迴了35所學校,共有855名學生與老師參與。而照顧弱勢族群的「跟著海洋去旅行」共舉辦13場,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博物館裡的教育資源,讓廣闊的海洋豐富他們的心靈。

明年,海生館也將帶來更多有趣又富教育意義的課程與活動,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