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印太洋瓶鼻海豚與我
作者:張紜恩
就讀學校:苗栗縣立頭份國民中學
選讀:《鯨豚記》
我,也愛好拍攝。剛拿到《鯨豚記》時,它沉甸的重量就如同書衣照片大翅鯨母子的份量。翻開外層書衣,封面照片是一張鯨魚眼睛的特寫,眼睛周圍有許多小型橘色蟹類。然而,當我看完這本攝影集的時候,我才理解書衣黑白照片的大翅鯨母子及封面照片鯨魚眼睛所傳遞的語言,因為這是最容易撥動情感的影像,一個能觸動內心的感動,你會知道萬物皆有靈,作者似乎透過這些在告訴我們,對於鯨豚、對於海洋,我們要做點什麼。
這本攝影集吸引我的,除了影像呈現各種藍調世界巨獸的奇幻,還有他在〈海洋之子〉篇章寫的一段話:「把自己對於海洋的情感、對鯨豚喜愛分享出去,只要有一個人因為聽到我的解說而愛上鯨豚、進而保護鯨豚,哪怕只是些許改變,也就足夠了。」當你身處在海洋偌大的懷抱,會知道人類多麼渺小,而這段話,剛好呈現作者長期身處浩瀚無際的水下世界所具備的謙卑態度,沒有好高騖遠,也沒有華麗誇大的修辭,我覺得這是此攝影著作中,最平易近人且樸實的一段表白。你可以從很多章節裡的文字,知道作者熱愛牠們,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能夠讓作者持續長達20年的海洋攝影。我一直非常喜歡看圖文書,影像的記憶往往比文字更強烈、也更容易閱讀。金磊《鯨豚記》近350頁的畫面,結合了文字與多幅照片,我覺得就是一場奧秘海洋的視覺下潛旅程,對於認識海洋動物而言,再也沒有比「照片」更棒的表現方式了。作者用說故事的編排把攝影集分成五部,從他20多年前大學畢業後去花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始,揭起後面一系列的追逐。我覺得作者金磊就像一個解說員,他在說一個關於自己和鯨豚的一則則故事。有些文句稀鬆平常,如他在講大翅鯨:「整體來說吞到其他雜七雜八的非食物性生物這件事來說,鯨魚本人其實也不願意的,好嗎?」好像他跟大翅鯨已經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而他正戴著麥克風,斜著眼在解說大翅鯨嘴大吃四方也有不小心的時候,為牠打抱不平。也有些字句充滿幽默,例如他說:「常常突然的一通電話或一個訊息『海上有怪東西』,為了能機動出海紀錄這些曇花一現般的少見種類,成立了一個『怪咪呀機動隊』的聯絡群組。」我一開始看不懂什麼叫「怪咪呀」,後來聽媽媽的解釋才笑了。這種龐然大物又「歐嚕嚕」的傢伙,對於不熟悉他們種類的人來說,真的是「怪咪呀」沒錯。如果你仔細看每一幅照片,你會發現海洋下的藍,是存在多種不同的層次,而這些藍是如此讓人沉靜。我想起以前暑假時,曾畫過海底世界為主題的作品,外婆告訴我:「海洋的藍最適合用水彩來畫了」,現在看到這些照片,我一下子懂了。而作者本書最後放的一張照片,主題是光滑柔順的海浪,這是張曾在法國得獎的作品,他說:「我深信能夠在海洋中看盡所有的藍」,真的一點也沒錯!《鯨豚記》中我最在意的一張照片,是263頁長吻飛旋海豚寶寶與媽媽,海豚寶寶衝出水面,而牠的頭頂上居然吸附著一隻鮣魚!我們國中生物課有學到鮣魚和海龜的「片利共生」,但鮣魚吸附在海豚寶寶身上我實在很討厭。而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是145頁的大翅鯨直立下潛,整個畫面連結天空與海洋,我已分不清楚到底是大翅鯨在海裡飛,還是在天空游呢?
我曾經最接近鯨豚的一次,是四年前去新加坡聖淘沙「海豚園」的體驗。那裡的海豚是「印太洋瓶鼻海豚」,與牠們互動前,保育員先給我們解說關於印太洋瓶鼻海豚的知識,包括牠的特徵、分布範圍、哪個部位不能觸摸等等。因為會觸碰到海豚,所以手錶、手鍊或戒指等都不能配戴,衣服也不能有拉鍊或是金屬裝飾。在一系列解說和檢查完後,我們到了池邊,解說人員手一舉高吹哨,就游過來一隻全身灰黑色的海豚。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摸到海豚皮膚時候的驚喜,非常光滑又硬,我跟媽媽都忍不住睜大眼睛,原來是這種感覺啊!而且牠的樣子好像一直在對我們微笑,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可愛的生物呢?保育員告訴我們牠頭頂的噴氣孔是不能觸碰的,而這隻與我們互動的海豚是女生,名字我已經忘記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保育員說:「不可以碰噴氣孔」,讓我反而一直盯著牠的噴氣孔看。我看到噴氣孔會開合,而且當保育員指著噴氣孔說,海豚的聲音是從這裡發出來的,我就更覺得神奇了!媽媽想到了一個問題:「牠的乳頭在哪裡呢?」解說員這時做了一個動作,海豚就翻過身來,腹部朝上,但是在牠光滑淺色有斑點的腹部,我並沒有看到任何類似哺乳類乳頭的突起物,解說員當時用了一個英文單詞「inner」來描述,並指著海豚腹部下方靠近尾巴的地方。事後媽媽告訴我,原來剛剛在說的乳頭是藏在皮膚褶內,外觀上是看不見的,位置就在類似像線一樣的條紋狀皮膚褶內。整個活動最有趣的,是這隻可愛的海豚發出聲音,然後,當我們被牠的聲音吸引的同時,牠突然朝我們噴水!我躲過了,可是回頭看媽媽,她整個人從頭髮到臉都濕了,媽媽開口第一句話是大叫:「這水好鹹!」沒想到海豚這麼調皮,看到媽媽一臉的水,牠還在水池中轉圈圈,好像開心自己的詭計得逞!我們也有餵食海豚,海豚的嘴巴有很多牙齒,餵食方向一定要讓小魚的頭朝下,手抓著小魚的尾巴。這是我最接近海豚的一次體驗,我一直無法忘記牠那個友善微笑的樣子,雖然我知道牠並不是在微笑,而是天生就長這個樣子,但是仍覺得這樣可愛的生物真是迷人。
本書中提及瓶鼻海豚最棒的體驗,是在日本御藏島⸺自然與人共生的島。不過,這裡的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跟我在新加玻接觸的印太洋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是不同種的。這個島的居民深知便利的發展,必影響島嶼周圍海豚的生存,因此捨去了便利的生活態度,採取一連串的策略來規範海豚觀光活動。當我們要在「方便」與「生態」達成一個平衡時,勢必要回到一個更簡單的生活方式,而這些部分的改變和捨去,才是整個環境最需要的。當你開始關心周遭,關心海洋,關心地球,重視生活模式,才能確定的踏出改變的第一步。近幾年關於海洋的新聞報導,主要包括過度捕撈、垃圾汙染、石油鑽探、鯨豚擱淺,海龜誤食和塑膠微粒等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絕大部分都是「人為」造成。面對這樣的警訊,我們能做什麼?雖然我們只是學生,但是要知道,每一個行動都可以發揮作用,積少成多,所以一定要開始改變。我們可以從「減塑」開始,包括大力提倡的自備環保餐具、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自備購物袋等等,這些絕對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舉例來說,瓶瓶罐罐的沐浴乳或洗髮精等,盡量選購補充包來添加,我家則是習慣買洗臉皂。還有,購買可替換筆芯的文具,買飲料時自己帶環保杯,自己帶水壺,減少購買瓶裝水。像包裹裡面有時候會有防撞緩衝物,我們都會留起來再次使用,塑膠包裝外袋則是可以當成垃圾袋二次使用。我媽會在房間的垃圾桶鋪上一層廣告紙,而不是套垃圾袋,或是把已有的塑膠袋多次使用後再丟棄。當然,你也要影響你的家人和朋友,把「減塑」當成一個習慣。我家以前就會自己帶便當盒或提鍋去買自助餐的菜啊、麵啊、湯啊,也很早就開始使用鐵吸管跟環保杯。以前出門吃飯,我媽的包包總是會有「當啷當啷」的聲音,就是她帶了我們的筷子跟湯匙,有時甚至還有小碗!
「全世界有近90種的鯨豚,在臺灣曾經記錄過的鯨豚種類約為31種,我們有全世界1/3的鯨豚種類出沒在家園周邊,這其實是件很厲害的事情!」這是《鯨豚記》中作者所敘述的一段話。臺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所以海洋跟我們其實非常緊密。海洋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怎麼做,友善海洋,就是在為未來延續更多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