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海水好熱,生物慘了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陳勇輝    柯欽耀

大家是否有發現,近幾年來,夏日的溫度衝破新高、缺水新聞越發頻繁,然而天災頻傳的並不只有臺灣。世界各地氣候都出現極端酷熱或酷寒,引發各類大規模的災難。例如澳洲、歐洲多國因為天乾物燥引起的森林大火;向來寒冷的都市莫斯科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高溫;處於熱帶的撒哈拉沙漠也罕見地降下暴雪,這幾年各地皆傳出因異常氣候引發的災難。2021年,臺灣原本的「梅」雨季變成「沒」雨季,缺水使水庫乾涸,遭受到前所未遇的大乾旱,民生與工業用水紛紛告急。2022年的梅雨季卻是雷電交加、豪大雨不斷,除了造成各地淹水外,就連即將成熟的蔬果也嚴重受損,今年(2023年)中南部缺水情況更是比之前還要嚴重。這一連串災難都源於海洋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並已經被公認為當前最嚴重的環境議題。

地球熱量調整器

海洋本是全球最大的熱量調節器,藉著冷暖海流的交互循環與大氣熱交換作用,讓地球維持穩定的溫度變化,使得四季的變化有一定的節奏。這樣生生不息的循環狀態,卻因人類工業化之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而破壞了。因為地球上的熱無法及時逸散引發「溫室效應」,海洋首當其衝吸收了大部分的熱量,導致海溫升高,對海洋生態系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溫度異常  生命遭殃

海溫異常是導致珊瑚白化的主因之一。原本色彩繽紛的珊瑚,因無法承受高溫的衝擊,將體內共生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排出,讓許多珊瑚露出白色骨骼,失去色彩。賴以維生的珊瑚礁魚類也紛紛離開,讓珊瑚礁頓時變成了無生機的白骨世界。沿岸水域由於人為汙染,加上水溫升高,使得有毒藻類快速成長形成「藻華」,沿岸生物也大量中毒死亡。美國科學家發現,美國東岸藻華發生頻率變高且時期延長,其範圍也逐年擴大中。

海水暖化,讓日本兩種原本有南北地理分界的食用性河豚,發生了混種的情況,這種混種河豚的毒性未明,若誤食恐有中毒風險。此外,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出生時沙灘的溫度,當龜穴溫度高於31℃時就只會孵出雌性海龜,反之,若低於27.7℃則只會孵出雄性海龜。異常溫度的變化容易使海龜族群性別比失衡,導致牠們未來無法繁衍的厄運。

海冰消失  庇護大減

高溫對於生活在南北極的生物更有致命性的衝擊。海水暖化之下,海冰數量大幅減少,導致海豹等極地生物無法躲避如虎鯨等掠食者的攻擊,海象也只能被迫爬至懸崖上休息,面對一失足便會落崖身亡的風險。若海上足夠數量的浮冰能提供保護的話,這些悲劇其實都能被避免。

氣候行動  減緩暖化──源頭減量

減緩全球暖化最重要的就是從源頭減少碳排放量。單有知識並不足以改變現況,唯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落實減碳行動,地球才能邁向永續發展。調高冷氣機的溫度至28℃、不購買為了農作砍伐原始森林的農產品、保育海洋生物、優先採買當季在地食材、購買綠色環保產品、物品以修復代替購買等等。簡單來說,若人人都能天天落實減碳的行動,便能積少成多,減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並延緩異常氣候對生態的衝擊。

閱讀完本篇文章了嗎?填寫問答卷,就有機會得好禮唷!歡迎點擊連結,了解慶祝世界海洋日系列活動「海水好熱  生物慘了」有獎徵答訊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