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星期四

有毒生物?生物有毒?

 


 |  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吳曜如

 |  海生館影像管理系統


科教組有時會舉辦戶外活動,以拉近海洋與民眾的距離,而其中相當受歡迎的一項活動是潮間帶的觀察。因為可以親眼見到野生生物,並透過講師講解,了解海水褪去後,看似不起眼的水窪也充滿生命力。雖然這種觀察活動很看運氣,必須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像是一定要選退潮的時間點才比較適合進行觀察,而且也不保證一定看得到生物,但如此反而令遊客充滿期待,也讓每次觀察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在觀察過程中,我們的講師也時常提醒一同參與的遊客,非必要都不可以用手去觸摸生物,不然可能會中毒。遊客被提醒後,多半就會比較謹慎。但是也常常會問,為什麼會有毒?是什麼樣的毒?有的人甚至會好奇毒性有多強呢?


什麼是「毒」?

其實有毒生物分為很多種,有主動產生用來攻擊敵人或捕食獵物的,也有被動產生用來作防禦或是逃命用的,也有生物可能都不知道自己體內有毒呢!不過一般對於「毒」最通用的定義為,會「對自體以外的生物造成生命或健康有危害的物質」,而有著這類型物質的生物就會被稱為是有毒的生物。而這些「毒」其實會是有一點「相對」的情況,因為我們可能會發現有些物質對某些生物毒性很強,像是有些海葵的毒(刺絲胞)對於牠要捕捉的獵物(食物)毒性是很強的,但是對小丑魚等其它生物卻幾乎無效,從這點來看,生物的毒性並不是絕對的。




怎樣會中毒?

一般來說,有毒生物的毒,多半都是偏化學性的,也就是要接觸或是注入才會產生效果。接觸就會中毒的生物其實有很多,像是刺絲胞類的生物(如水母、珊瑚與海葵)全身就有分布各種不一樣的刺絲胞。刺絲胞是一種很特殊的攻擊武器,基本上就是刺絲胞生物身上的一顆特化的細胞,通常會有一個像板機般的尖刺露出於體表,一但接觸到的時候就會折斷那個小尖刺,進而讓刺絲胞中刺絲囊裡的刺像是標槍一般射出,並且同時帶出裡面含有的毒性物質,被命中的生物可能會暫時暈倒或直接身亡,獵食者就能因此飽餐一頓。

其他的例子像是藍環章魚體內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藍環章魚會使用他們的嘴巴去咬傷目標生物,並且順便注入毒性極強的毒素,幾乎大多數的生物都會因此中毒,牠也可以順利地捕食到食物。有趣的是,藍環章魚注入的毒素稱為河豚毒素,因為這類毒素最早是在河豚體內發現的,很多種類的河豚體內,甚至貝類中也有被找到過。這類毒素主要會讓中毒的對象的神經反應出問題,造成神經失去正常的反應,最嚴重可以讓生物完全無法呼吸跟運動,結果就會死亡。不過不論是河豚或是貝類,牠們都不會主動去攻擊其它生物,反而是利用體內的毒素,讓其餘生物不敢隨意獵食牠們,利用有毒的優勢,去保護自己的生命。所以學界通常不建議吃河豚,因為牠的毒是無法透過加熱失效的,一旦吃下去是非常危險的。


藍環章魚

毒?藥?

其實很多有毒物質都有一些共同的功能,例如影響神經反應,引發類似麻醉的效果。像是芋螺,牠體內會產生一些蛋白質形成的毒素,並且在遇到食物的時候,會把齒舌射出去,在命中的同時將蛋白質毒素注入,這種毒素會讓被刺傷生物的神經、肌肉跟心臟都有機會停止作用,進而會讓目標生物死亡。但是如果控制好劑量,芋螺的蛋白質毒素反而會是很優秀的止痛藥物,因為它可以讓神經傳遞疼痛的功能暫時失效,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另外有些海藻本身就具有一些藻毒,會讓部分吃到這些海藻的生物死亡,但是也有很多生物吃了之後儲存在體內,像是貝類或是螃蟹,吃了海藻後不會死亡,而是將這些毒素累積在體內,變成保護自己的一種武器。而藻毒在良好的劑量控制之下,甚至可以用來作為癌症的藥物,並能殺死癌細胞,是一種新興的海洋藥物來源。

其實毒跟藥都是一體兩面,大多數藥物都是經過很多的研究跟測試之後,確定要用多少劑量才能有我們期望中的作用,卻又不會造成人體的中毒或其他影響。海洋生物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了解的地方,但是從海洋生物中提煉出的天然物,常常都會有很多在科學上可以運用的地方,有些可能本來是極為有毒性的物質,在經過研究之後,甚至可以調整結構,讓它失去毒性且具有療效,並用來造福社會,作為未來新藥開發的基礎。

 

芋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