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科學節活動回顧

 

「沿河而上找母語」課程師生在表演結束後的大合照(張馨仁 攝)


──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一年一度的「臺灣科學節」於上個月落幕,與往年一樣,海生館帶來了許多精彩的活動與多元的課程,包括《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跟著海洋去旅行」、「海洋long stay」、「漁識場科學市集」和「沿河而上找母語」等豐富內容。若您錯過今年的科學節列車也別扼腕,讓我們藉由這篇文章帶您回味今年度的精彩活動!

今年的《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再度回歸,雖然展覽時間不長,但仍吸引了五千多人次參觀,展覽期間在科學節粉專上的直播活動也吸引了六千多人的觀看。《城市遇見海生館》去年(2021年)於高雄駁二得到好評後,這次巡迴到臺南美術館二館,將海生館成立二十餘年的科學研究、展示教育與保育推廣等精華濃縮為在這場展覽中,展覽規模也比去年更加盛大,以生命科學與人文藝術碰撞,讓民眾不用遠赴屏東車城也能和海生館相會。

在展覽開幕式上,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將海生館比喻為小說《海底兩萬里》裡頭的潛水艇「鸚鵡螺號」,帶著參訪民眾潛進海裡,發現大海中的奧秘與驚奇。而這次的展覽,就是一個小型的潛水艇,在短時間裡帶大家發現海洋生物的奇妙。而臺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也表示:「《城市遇見海生館》能來到臺南,是臺南學子的福氣。」




展示品一隅(蔡宗泓 攝)


臺南是個充滿古蹟的城市,透過這些古蹟我們可以知道過去的人在這裡做了些什麼,過著怎樣的生活。生物標本也有同樣用途。標本除了展示和教育用途外,研究者也能透過觀察它們,瞭解生命過去和現在的樣貌,也因此,標本典藏是判定一座博物館是否具規模的指標之一。海生館有非常豐富的標本典藏,這些標本都是研究者們從臺灣乃至世界各地蒐羅而來,此次展覽中,海生館展示了其中的精華。諸如廣受大眾喜愛的威德爾海豹、身高各異的企鵝和紐西蘭海狗等等。此外還展示了比較不為一般人所知的深海生物標本,比如大王具足蟲與塔形石蟹等,向參觀民眾揭示了深海的奧秘。許多人一直以為海洋深處空無一物,但是透過此次展覽,才發現原來深海裡如此生機勃勃,令觀者大呼驚奇。

在這個展覽裡,參觀民眾能夠看到海生館在海洋研究領域裡的不同面向,了解到「海生館不只是水族館」。參觀民眾可以看到海生館對於珊瑚保種復育、海龜救傷、科學教育等領域的努力,呈現的方式雖有不同,但是最主要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探索及研究海洋生命的奧秘。在進行研究前,觀察、瞭解生物的生活環境是重要的第一步,為此我們建置了ROV(水下無人載具),並進行多次水下探勘的調查,我們也將這臺海洋探索的秘密武器與它蒐集的畫面呈現給觀眾。ROV除了幫助我們瞭解海下的環境並蒐集相關數據外,也承載了科學教育的功用。透過它的鏡頭,將海洋裡令人驚奇的畫面傳回岸上,讓數十萬名觀眾,不用親自潛入海裡也能見證海洋裡的奧妙。

除了科學研究外,海生館科學教育的成果也一樣耀眼。透過每季發行《奧秘海洋》雜誌,將豐富又有深度的海洋生物知識以科普方式傳遞給讀者。今年「《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比賽」 已來到第三屆,其投稿數量超越以往,《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開幕當天也同時舉辦頒獎典禮,展覽現場展示了學童們「異想天開」的作品,獲獎同學亦在現場與參觀貴賓交流他們的創作心得。今年比賽還增加了教師組,邀請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分享他們對於海洋教育的創新與心得,其作品亦呈現於展覽中。而秉持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我們也設置了「海洋女力」展區,報導了對研究、科普、保育等對海洋領域有所貢獻的工作者們,希望藉由講述她們的故事,鼓勵更多人,無論男女,一起加入海洋家族的行列。


 原住民小朋友在科學市集現場教大家認識魚類與牠們的名字(張馨仁 攝)


在《城市遇見海生館》展覽之外,其餘的課程與活動也同樣精采。將海洋知識外送到偏鄉與離島的「海洋long stay」課程在花東與離島巡迴了三十六所學校,讓教育資源較不豐富的學子也能認識海洋生態。而照顧弱勢族群的「跟著海洋去旅行」共舉辦十三場,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博物館裡的教育資源,讓廣闊的海洋豐富他們的心靈。與原住民文化相關的「沿河而上找母語」這次到了阿里山的鄒族,繼續探詢原住民語言裡關於漁獵文化的記憶,也希望透過海生館開發的相關教育課程,讓下一代人認識生活周遭的魚類知識,也追回對母語的印象。海生館也邀請了全臺各地與海洋、生物相關的單位前來「漁識場科學市集」設攤,將海洋保育或生物科學知識包裝為輕鬆有趣的互動遊戲,闖關成功的民眾還能抽精美好禮。來自霧臺國小、地磨兒國小、草埔國小以及達邦國小等四所參與「沿河而上找母語」課程的師生們,也在現場帶來傳統歌舞表演,並教參觀民眾如何用他們的族語唸出魚兒的名字,邀請大家一起認識原住民文化。

明年,海生館也同樣會帶來許多精彩又充滿知識性的活動,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漁識場科學市集」上小朋友透過有趣的互動遊戲學習海洋保育知識(施純婷 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