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海洋生物繁殖術

 

──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海生館出版中心 游文甄


你養過魚嗎?

不管是配合自然課的養鬥魚觀察課程,又或者純粹為改善居家風水,身處臺灣,有養魚經驗的讀者都不在少數。相信對所有把魚當寵物的飼主來說,看到精心照護的魚群在缸子裡安居樂業,甚至產下下一代是再高興不過的事。然而,現實卻沒那麼簡單。光是要將成魚照護好已十分不易,而照料牠們誕下的小小魚卵,再讓這些卵孵化成仔魚並健康成長更是艱鉅的挑戰。

 海洋世界裡的生育率可不只是生物們的「家務事」,牠們是否能順利繁殖將會影響人類世界裡糧食、健康、氣候等重要議題。我們每個人都在間接或直接地使用海洋資源美味的海鮮是許多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水族缸裡的魚讓人賞心悅目,甚至家裡的寵物所食用的罐頭也可能來自海洋,試想有一天海洋裡的魚都當起「頂客族」不再產卵,那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多巨大的影響啊!此外,隨著自然環境日益惡化,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物,在未來可能永不復見,也因此研究海洋生物怎麼生、如何生、生出來的寶寶又要如何照顧,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在水產養殖領域裡,以人工的方式照顧受精卵直到成熟,成熟後的親代再度產出下一代,完成一個週期,這樣的方式被稱為「完全養殖」。然而,繁衍、生存雖然是生物的天性,但要將之轉化為系統性的科學,並確保海洋生物在人為環境中也能傳宗接代卻是一大難關。和人類不同,生物想不想生孩子,無關乎房價或是另一半可不可靠,而是取決於賀爾蒙、水流、溫度甚至光線等,這些都可能是影響生物繁衍與否的原因之一。而誕下的卵是否能順利長為成熟個體又是一大難關。研究繁養殖科學,除了能讓人類減少在野外採捕,也能讓我們藉由記錄其生殖、生長的過程,進一步了解生物每一成長週期的面貌。畢竟,要創造一個生物願意延續其基因並健康成長的環境前,必須得先投其所好,了解牠們的生活型態。而關於海洋生物的未解之謎還有太多。

在本期《海洋生物繁殖術》中,我們邀請了多位專家,為我們介紹繁養殖科學與其應用。我們請本館「生物馴養組」主任呂明毅博士談談在珊瑚礁魚類繁養殖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而他又是如何突破與克服,並聊聊全球首次裂唇魚(又被稱為魚醫生或飄飄)完全養殖技術的研發過程。除了魚類繁養殖的科學外,本館研究人員韓僑權博士與他的團隊將分享他們的養殖經驗,帶大家一步步在家裡養出「水族清道夫」大和藻蝦,希望讀者能透過觀察生物發現其樂趣與奧妙。而海生館創館以來便希望能透過發展繁養殖研究,以減少對野外族群的獵捕,並達到水族永續展示的目標,而究竟哪些生物已在海生館內「安家立業」了呢?就讓本館陳勇輝博士的文章帶讀者一探究竟吧!除了觀賞用魚,相信美味的海鮮也是讀者們關心的焦點,本期文章也邀請水產試驗所的團隊們來講講他們是如何替大眾養殖出好吃的石斑魚,背後又有哪些研究故事。而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洪慶章教授與他的團隊則要向我們證明電腦不只會選土豆,還會養蝦苗!他們在本期中將告訴我們當AI系統進入傳統養殖業後會出現什麼火花。

今年度的「臺灣科學節」系列活動已告一段落,錯過的讀者們也別難過,我們在本期文章中也會帶大家回顧海生館推出的科學節系列活動與《城市遇見海生館》特展。在「我們的館」專欄中,陳勇輝博士也要提醒我們參觀海生館應有的禮儀。今年《奧秘海洋》還推出了針對教師的徵文活動,希望邀請教學現場的老師們與大眾分享他們推廣海洋教育的方法與心得。本期也刊登了得獎作品的前三名,希望能啟發更多老師加入海洋教育的行列之中。

讓我們一起透過本期雜誌,發掘海洋生物繁養殖的奧秘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