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陳勇輝
來到海生館一進入遊客停車場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約四層樓高的鯨魚外型建築。這棟造型奇特的建築外觀包覆著一片片深藍色的板子,隨著陽光照射好似湖面波光粼粼。遊客總會好奇地問:「那是甚麼館呢?」
「是新的展示館嗎?」
多功能海洋環境教育中心
這座造型特殊的建築名為「鯨典館」,與其他三個展示館的功能略有不同,除了展示功能外,鯨典館也是推廣親海教育的活動基地。鯨典館的興建屬於本館第二期發展計畫中之項目,主要以後灣海岸作為活動腹地中心,定位與三個以室內展示為主的展館之任務有所區別,是海生館以「親近海洋、體驗海洋」為核心理念打造的場域。鯨典館座落於後灣海邊,享有「地利之便」,是施行「親海教育」的最佳場所。
它與大海的距離不到百米隨時可浸潤在海水的懷抱裡。鯨典館為兩層式建築,地面層是考量暴潮線而建置的防潮層,是一個開闊的廣場;第二層是主要活動空間,以蜿蜒的高架木板棧道銜接臺灣水域館南側外的幼兒海洋玩樂場。它也是一座「小型發電廠」,其外觀佈滿了1000片晶矽太陽能板,為了配合太陽光電板產生電量,建築以坐西朝東方位設計,此朝向可確保建築物終日都受到陽光的照射,讓光的能量能夠持續不斷地轉換成電量,提供室內外各種設備的電力需求。鯨典館光電系統容量為104.1kWp,每年發電量約為10.8萬度電,相當於11,000戶家庭日常用電量,幫助海生館一年約減少56.38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生產的電量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可將多餘的電量轉售給展場營運BOT廠商—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使用,可謂一舉兩得。
在最初的發展計畫中,鯨典館僅預計作為濱海管理站使用,並未規劃往環保減碳的綠建築方面發展。但隨著全球碳排放量飆升,使用乾淨的再生能源已成為環保的趨勢主流,鯨典館的建築設計理念亦緊跟時代環保趨勢,配合當年經濟部大力推展太陽能發電的政策,重整建築設計以太陽光電展示為其特色。它亦是國內太陽能光電經典示範建築之一,希望藉此鼓勵太陽能發電的產業,並廣泛推廣於民間日常使用。除了風力發電之外,現今一般民居屋頂光電板與各類使用太陽光電板的應用已日漸普及,太陽能光電已成國內新興乾淨的綠能了。恆春半島一年至少有300天以上的陽光日,就算是冬季落山風盛行,恆春半島也是艷陽高照,這樣天然的條件非常適合太陽光電的發展。
● 鯨典館以木棧道與臺灣水域館互相連接。
一個場域 百種活動
鯨典館兼具多種教育功能,主要活動乃以「體驗海洋」、「探索海洋」為主軸的戶外體驗為主,岸上活動包括岩礁潮間帶的訪查、探索沙灘生態以及造訪海岸陸蟹林等活動;水上活動則規劃有浮潛、無動力帆船、單雙人立槳、單雙人獨木舟等無動力休閒船舶運動等。
後灣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合發展水上活動。後灣彎月狀的天然地形,加上灣內中央一離岸堤與入口處兩側防波堤的設置,減緩了洶湧海浪直接衝入灣內的力道。除了颱風過境之外,灣內鮮少有大風大浪的情況,恆春半島冬天仍然晴朗,無論是水溫或氣溫都合適戶外活動,更增添後灣獨有的魅力。由於本館開啟半島水上休閒活動的先河,並通過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嚴格審查的安全標準,因而成為恆春半島發展水上休閒活動的典範。目前半島無動力帆船活動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本館最初設立之符合國際標準的安全規範可謂功不可沒。
● 底層是舉辦水上休閒活動與科學教育活動會經過之處。(陳勇輝 提供)
● 後灣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發展水上活動。圖為2020年教師與海工作方辦理之水上活動。(吳曜如 提供)
完善的海岸活動的服務據點
鯨典館緊鄰半島陸蟹三大保育區的後灣海岸林,此區更是陸蟹物種歧異度最高之處,包括陸生寄居蟹大約有21種陸蟹之多。每年清明節過後至中秋節之間的西南季風季,就是各種陸蟹由海岸林下海去產卵的旺季。陸蟹都是入夜之後藉著黑夜的掩護,東藏西躲地沿著沙灘而下直奔碎浪區。一旦抱卵母蟹接觸到海浪的衝擊,隨即強力顫動身體將腹部的卵瞬間排入海中,卵一接觸到海水隨即破裂,破殼而出的幼蟲,隨著退去的潮水投入大海的懷抱。如此令人悸動的自然生命流轉的場景,年年都吸引上萬人前往觀賞。
鯨典館緊鄰陸蟹海岸林,地面層廣場提供了良好安全的空間,可供導覽行前的準備,活動中若有狀況需要處理,只要向著集合點亮燈之處走,就不怕在黑暗中迷失方向;活動結束之後,個人清理如清洗沾滿海沙的鞋、沖洗物品或如廁,都可在鯨典館地面層得到完善的解決,是辦理夜間探索活動的最佳地點。鯨典館路旁大小型停車場,提供充足便利的停車空間,這些都是當前恆春半島少有的完善遊客周邊設施。
● 鯨典館內部為產學合作中心自行營運的海洋生物文創商品店。
海洋主題互動與文創商品
目前鯨典館以互動性多媒體與博物館文創商店為主要運營項目,並由本館產學合作中心自行營運,希望能夠為遊客提供另類的服務,並且持續以太陽能光電為綠能特色,支持國家推廣乾淨綠能愛護地球的環保政策。也期待您到鯨典館走走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