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一場展覽的誕生



專訪:海生館展示組專員 潘培藝

──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 


多數旅客到海生館最期待的,便是觀察那些嬌俏可愛的海洋生物,然而除了透過前場水族館向遊客展示海洋的多樣性外,海生館最主要的使命之一,便是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發現海洋之中的奧秘,並透過展覽、出版、科普教育等方式,呈現在大眾眼前,藉此瞭解海洋資源的奧妙與寶貴,凝聚保育海洋之共識。因此在海生館的水族展場裡,遊客們可以看到多采多姿的海洋生物展示,也可以看到關於海洋生物與相關研究的科普特展,而這些知識性內容,也是海生館有別於其他水族館的獨特之處。而打造這一場又一場精彩特展的幕後推手,便是海生館的展示組。然而,將艱澀廣博的研究內容以老嫗能解的科普語言說清絕非易事,在此篇文章中,我們邀請了展示組的組員潘培藝,一同帶我們了解一場特展的誕生過程。

海生館特展主題包羅萬象,近年來所推出的展覽,有介紹海洋探勘的《究境.海洋探索》展、結合原住民文化的《魯凱漁你相遇》以及頗受好評的特展《南藍繫語-潛進珊瑚海》,透過多元主題與角度,將海洋的大千世界呈現在遊客眼前。而展示組是如何從廣大的海洋議題中選出展出內容呢?培藝對我們說,以海生館辦理過的特展為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基礎知識類型,像是介紹海洋生物的繁養殖、移動、攝食習慣等主題,比如《原來如此!水族生物繁養殖科研特展》;也有特殊生物議題型,比如有毒生物或是透明魚展覽,像是《雀斯派倫特費雪的祕密》;而大眾關心的海洋保育相關主題當然也在海生館特展主題的囊括範圍,如109年推出的《海洋因塑(素)》特展;此外,也有館內力推的研究主題,比如110年開幕的《南藍繫語-潛進珊瑚海》;而近年來海生館也將觸角深入在地議題,如《魯凱漁你相遇》便是館內將生態議題與文化平權結合的一次嘗試。「海生館的特展雖然主題各不相同,但不變的是以海洋生物為主軸,以及對科學正確性的堅持,這是海生館的特展有別於其他展覽的地方。」她總結道。

「以《魯凱漁你相遇》特展來說,我們將淡水魚的相關知識連結至魯凱族人常捕撈到的淡水魚種,除了詳細介紹魚種的魯凱族語外,也延伸介紹魯凱族人的傳統漁法,進而帶到漁獵共生與永續共存的大議題,而這也是我們首次將海洋議題與屏東在地的原住民文化連結在一起。」培藝說道:「這個展覽也與中山大學還有魯凱族文物館一起合作,當中當然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族語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部落的魯凱族人有不同用法,有些用字可能對於不同部落間的用法或是與在地耆老說得不太一樣,需要多次確認。此外,因為館內特展空間有限,於是我們利用臺灣水域館河口區的廊道進行展示規劃,加上合作的童琳茜老師的幫忙,呈現出一個小而精巧的展覽,獲得很好的迴響。而館內展覽結束後,也移展至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


● 由童琳茜老師解說魯凱族人傳統漁法──魚藤捕魚 Wadrapulu。(潘培藝 提供)


選定主題後,展示組又是如何將龐雜的學術研究組織成有系統的展覽呢?「這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呀!」培藝與我們分享:「在決定主題之前我們必須要閱讀大量的資料,除了閱讀研究人員最新的論文外,也要去參加他們的成果發表會,看看他們最近的研究趨勢。決定主題與展示地點後,就會開始搜集適合展出的展品,以及與研究人員討論特展呈現的方向,設計不同的展示單元。比如『海廢』可以談的內容頗多,我們就會結合館內的研究進行聚焦。此外,也需要去了解新的展示方法與科技,以符合時下潮流。在構思出展覽的大致樣貌後,便需尋找合適的廠商一起將想法實現,讓展覽能夠呈現在觀眾眼前。」


「當然這之中也有許多細節要注意,比如我們會選擇比較吸睛、有故事性的展品,讓觀眾能對展覽產生興趣。安全問題也是考量重點,展品的安全與遊客的安全同等重要,比如以海生館未來將展出的藍鯨標本來說,光是懸吊方向與高度我們就有好多個方案要研議。畢竟標本比較巨大,希望屆時能帶給觀眾良好的視覺體驗。」培藝接著說:「另外海生館的遊客年齡層偏低,文案設計上也不宜太長,用字也不能太難,所以我們必須在科學知識性與內容可讀性上做取捨。此外,當研究人員與展覽製作廠商的在觀點有出入時,我們也必須居中協調,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在近期的展覽中,我們也嘗試加入一些小短片和互動裝置,吸引小朋友們去看、去玩,希望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讓遊客認識館內的研究。」

● 由策展人員製作的展覽初步模型,用於討論展品的展示方式。本照片模型應用於未來將於海生館內展示的藍鯨骨骼標本。


「像近期的《南藍繫語-潛進珊瑚海》特展,我們設計了許多互動裝置,例如介紹南臺灣周遭海域的互動桌在播放動畫時,會搭配視覺(投影畫面)、聽覺(語音講述)與觸覺(湧升流的風力);在ROV潛進中光層的介紹區,遊客在不同的感應點與不同裝置互動,便能看到不同的展示內容與水下片段;還有珊瑚的型態介紹區,除了讓遊客實際摸摸看珊瑚的觸感外,為了照顧不同族群的遊客,我們在此區也增設點字版和語音導覽裝置,希望人人都有美好的觀展體驗。」培藝介紹道:「展覽最後的海底實境展廳也是我們非常自豪的設計,不管是硬體或軟體都是使用高規格設備。我們為此特展拍攝了兩部短片,分別透過黑潮與珊瑚的擬人化視角介紹半島豐富的海洋生態,從對話到影像都是我們與學者,以及影像工作者再三討論的成果。這些設計都是希望能讓更多遊客在展間駐足,並脫離以往展覽單向說教式的感覺,讓遊客能透過與裝置互動沈浸其中。」

● 《南藍繫語-潛進珊瑚海》特展布展中。海生館因全年無休及夜宿活動等因素,布展需要經過眾多考量。(潘培藝 提供)


海生館因地處國境之南,對許多人來說探訪上總有不便。因此,海生館也主動出擊,透過與不同單位合作或舉辦講座等方式,將海生館的研究精華傳播到各地。除了積極舉辦線上講座,讓民眾在家也能吸收海洋新知外,也透過和友館合作,將觸角往外延伸。培藝說:「例如前面提過的《魯凱漁你相遇》除了在魯凱文物館展出外,部分展件也曾移展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出。而廣受好評的透明魚展覽除了在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和臺南樹谷生活科學館展出外,甚至曾遠赴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展覽。近年來,配合臺灣科學節活動,我們也規劃了『城市遇見海生館』系列展覽,將海生館研究內容帶到個城市,繼去年在高雄駁二展出後,今年將到臺南市美術館二館跨域展演廳,屆時將為觀眾帶來更多不同內容。」

「雖然規劃展覽的工作頗為繁瑣,但是每次到展場看到有遊客專心閱讀展板文字時,就會超級有成就感的!」培藝興奮地表示。下次有機會來到海生館時,除了與可愛的海洋生物互動外,也不妨多留一點時間到特展區看看,一起吸收海洋知識吧!


 

展覽的誕生流程

Step 1 :主題與展覽地點擬訂

依照當年的潮流、近期研究、館方政策重點等,決定特展的方向與地點。

Step 2 :細部內容設定

依照展示方向,進行資料蒐集、文案撰寫、最新展示科技調查,與初步擬定想呈現的方式。

Step 3 :尋找廠商

依照初步討論,尋找合適的廠商協助辦理展覽。

Step 4 :設計展覽

與合作廠商一同設計展示細節,比如展覽文宣、展品呈現的方式等等。

Step 5 :布展與預告

展覽施工中,將原本的「空間」打造成即將呈現在大眾眼前的「展覽」,同時也開始進行宣傳,預告展覽即將開始。

Step 6 :開展與推廣

開展啦!此時負責宣傳的相關人員也會邀請媒體,並透過社群或紙本文宣等方式持續推廣展覽,希望大家都來看展。(開展期間也會視情況進行滾動式修正,提升展覽的維護與品質。)


→來看看海生館目前有哪些展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