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海洋保護區能保護誰?


文──海生館助理研究員 陳勇輝

圖──徐維駿


        海洋占全球表面積的七成,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也是人類所需蛋白質的最大供應來源,更是提供乾淨氧氣的最大工廠和二氧化碳最大儲存庫。


        海洋任何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引發全球的氣候異常,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經營,海洋的重要性再怎樣強調都不為過。



海洋生態的關鍵生機


        當今海洋除了遭受人為污染,更大的傷害是漁業過度捕撈和棲地破壞,有些地區的海洋生態系已被破壞到幾乎無可挽回的地步,恢復海洋生態已到迫在眉睫的時期。要為海洋生態搶得一線生機,最關鍵的措施就是讓生態系不再受到人為干擾,給它自我修復的時間和空間,這正是設置海洋保護區的精神所在。


        海洋保護區的設立並非新概念,早在二○一○年於日本名古屋所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所簽署的「愛知目標」中就已被提出。然而,二○二○年的公約會議顯示,全球海洋保護區的設立面積和十年前「愛知目標」設定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距離,顯然世界各國在落實此項政策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造成績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就是社會大眾對於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保護區域的重大成效


        海洋保護區是由政府畫出特定海洋區域,限制任何可能危及生態系的人為作業,原則上就是讓保護區內的生態系依循自然法則自行運作,除非受到破壞或已被破壞到有復育需求的情況才介入修復。任何生態系的生成都是經過千萬年以上的複雜歷程,遠超過當前科學理論能夠解釋的範圍,唯有禁止任何人為作業行為,才能讓生態系有足夠修生養息的時間和空間,這是保護區最基本的需求。


        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往往讓人誤以為會和漁業有所衝突,其實保育成功的海洋保護區具有良好的生產力,許多魚類會游出保護區外,產生「溢出」的效益,這就是為何在保護區周圍會有高產量漁獲的原因。



定睛長遠的大眾關注


        保護區就像童話故事中的金母雞,只要好好照顧,每天都可以收穫金蛋;若短視近利而殺雞取卵,結果可想而知,母雞死了,以後也不會有金蛋。保護區一旦受到破壞,就不再有豐富的魚群溢出,反而造成漁獲量嚴重下降。

    

        自古以來就有無數船舶因各種原因沉入海中,或是不少古文明遺跡被大海淹沒,不但形成特殊的海下文化景觀,歷經漫長歲月,沉船或古遺跡更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棲身之地,對也算是人類文明對海洋生態的另類貢獻。


        時至今日,除了政府單位需要成立更多保護區外,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責任,除了遵守法規不侵擾保護區,也可多加關注海洋保護區的議題,行有餘力甚至可投入海洋保育的公民運動,引起社會大眾共鳴,讓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和維護,成為海洋永續發展的必要行動之一。



閱讀完本篇文章了嗎?填寫問答卷,就有機會得好禮喔!

歡迎點擊活動連結,了解慶祝世界海洋日系列活動 「海洋保護區保護誰?」有獎徵答更多訊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