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海有問題?

 

企劃──海生館出版中心 王玠文、林佳慧 設計──海生館出版中心 劉晏余


        你是否對海洋充滿好奇與疑惑呢?這一期,我們將麥克風交給讀者,在社群平台上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問題募集,邀請大家提出對於海洋的困惑。我們從讀者的投稿中,選出以下幾個提問,並請館內研究人員替讀者解惑,讓我們一同看看「海」究竟有哪些問題吧!



Q新北市Sky Blue:海洋的探測與生物研究數據資料,是否會與其他國家進行資料交換比對與討論,而讓整體研究有更多資料與更加完善呢?


A海生館企劃研究組 王立雪 主任:

海生館多年來致力於海洋生物相關研究,領域包括海洋生物的標本典藏、海洋生物研究資料包含海洋生物轉錄體基因序列、採集探勘地點的經緯度、水文資料與影像資料等方向。此外也希望能與外界,不論是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或是教育團體進行合作,以期累積科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並將研究資料應用於推廣海洋科普教育。實際執行方式包括: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建立可供外界查詢的資料庫系統、個別研究單位的雙邊交流、標本交換、借閱,或是研究人員的通訊交流、交換研究資料,及論文共同發表等。然而對於數據資料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在進行開放權限交換、查詢與討論前均需要建立一定機制與信任,才能夠持續進行。


水下無人載具 ROV(海生館大博館計畫 提供)



Q彰化縣 許甜甜:大海裡的「藤壺」讓很多海洋生物聞之色變,該如何完全消滅牠,或是該如何救援被藤壺纏上的生物呢?


A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楊士德 博士:

藤壺為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與生活中常見的蝦、螃蟹親緣關係接近,在幼蟲時期(cyprid larva)會找尋適合的物體表面透過特化的觸角(Antenna)分泌黏性物質並附著,接著成長成成體。藤壺有的只在表面,如:海龜身上的藤壺。但也有嵌入皮膚,如:座頭鯨的皮膚。然而身體健康的生物可以透過摩擦的方式去除藤壺,進而控制身體上藤壺數量,但是當健康狀況下降就有可能因為藤壺的大量附著而增加體力耗費,進而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這時候才會需要人為的介入幫助,因為去除藤壺的過程很容易造成傷口進而感染,需要有後續的醫療照護才不會因好心反而使生物生病喔!


藤壺(王慶華 攝)




Q新竹市 翊勛:鮣魚的吸盤和章魚的吸盤是一樣的嗎?是怎麼吸上去和拔下來的?會不會有鮣魚上去就下不來了呢?


A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楊士德 博士:

雖然功能上相似,但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例如:鮣魚的吸盤是由背鰭演化出來的,而章魚的吸盤由足所特化,因而導致吸盤結構上的巨大差異;鮣魚的橢圓形吸盤由數個薄片所組成,並且具有細小的細刺在薄片上,透過肌肉收縮與細刺的同時作用,可以幫助牠們在粗糙的表面可以擁有極好的吸力,而章魚則是單純的利用肌肉收縮產生負壓吸力,然而章魚的吸盤具有敏感的神經細胞,可以當作感覺器官的延伸在。兩者都可以透過肌肉的收縮進行吸力的改變,因而不會有拔不下來的狀況。



鮣魚的吸盤由背鰭演化而成,可以吸附於其他魚類身上。

(鮣魚與鯊魚/蕭美足 攝| 鮣魚吸盤/林清哲 攝)




Q花蓮縣 怡蒂吕:海洋生物很容易被人類的垃圾纏住,這些垃圾是如何倒進大海的呢? 


A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楊士德 博士:

陸地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垃圾主要為難以分解的塑膠類製品,就算最終分解成微小塑料碎片,也會對海洋生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它們可透過以下方式進入海洋: 


1 日常製造的垃圾: 

隨手亂丟的垃圾並不會一直留在街上,風和雨水將其帶入溪流、河流、水溝、下水道流向大海。即使垃圾有好好丟到垃圾桶,當他們被運送到掩埋場時,塑料也會經分解後被雨水沖刷,分解物最終會堆積在排水溝周圍,並已經由下水道進入河流和海洋。此外,一些不當的垃圾處理方式,例如:非法傾倒等,更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兇手。要從源頭減少垃圾污染,還是得從減少購買、重複利用做起。 


2 生活中的微塑膠: 

我們每天使用的許多產品,比如衣服、餐具等都可能會碎裂成微塑膠,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塑膠都會藉由家庭廢水排入下水道中。由於太小,無法被處理過濾掉,最終進入海洋。 


3 纏繞或棄置的漁具: 

廢棄的漁具可說是造成海洋生物被纏繞或者死亡主要兇手之一,這些藉非法捕撈或損毀等因素,而掉落海中的漁具被稱為「鬼網」或「幽靈漁具」,根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AP, World Animal Protection)2018年的報告指出,每年有64萬噸「幽靈漁具」流入海中,成為海洋生物難以逃離的夢魘。鬼網通常與非法捕撈相關,我們可以先從拒買來路不明漁獲做起,並關注回收機制建立議題,讓海洋生物免於「幽靈」威脅。


散落在沿海植物中的垃圾。隨手亂丟的垃圾並不會一直留在街上,風和雨水將其帶入溪流、河流、水溝、下水道流向大海。



QInstagram 匿名:要怎麼處理漏油? 


A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楊士德 博士: 

根據海保署的資料,當海上發生油污事件時可以以下材料處理: 


1 各類型吸油棉類:

吸油棉是處理油污時,最常被使用的材料,常見有片狀、索狀及捲狀等。 


2 汲油器: 

用於汲取或回收浮在水面上的油或油水混合物。它容易操作且可回收各種類的油污,尤其適用於較厚的油層,常搭配攔油索或其他攔油設施一起使用。 


3 攔油索: 

通常是圍堵漏油的第一道防線,會配合汲油器或吸附設備材料回收油污,可使油膜轉向或遠離敏感區域,常見的有固體填充式攔油索、充氣式攔油索、潮間帶式攔油索等。 


一般民眾若發現海面有油污,可通報地方政府1999專線或環保局陳情報案電話。


資料參考、回覆改寫自海保署


沿岸潮池與礁岩被油污覆蓋。



海洋生物問題募集中!

《奧秘海洋》至今已出版114期,除了致力於分享國內外海洋科研相關知識以外,更希望滿足讀者對於海洋生物研究的好奇心。因此,我們想邀請您點擊此份表單連結,拋出您對於海洋生物的疑惑,作為編輯部日後企劃專題的錦囊。感謝您透過發問一同參與海洋科普教育。


此外,我們也歡迎圖文投稿,不管是對於海洋的獨到觀察、海洋保育的深刻見解、海洋活動的執行心得等,都歡迎投稿給我們!(詳細辦法請翻閱至本雜誌讀者天地 / 讀者迴響專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