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您知道,想看深海展示,到底要從哪個入口進入嗎?
身歷其境的展示理念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海洋保育為展示設計的基本精神,並藉此發展出重建自然生態的展示理念,建構出滿足生物需求的海洋生態展示缸,讓遊客宛如真正置身於自然環境之中,經歷海洋生態奧秘之美。
單一參觀動線的設計目的,就像單行道的功能─讓所有的車輛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不會因為行車動線相反,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亂而發生意外。而單一參觀動向,不僅可以有順序地帶領遊客學習各類海洋生態知識,也可避免遊客隨意走動使動線混亂發生推擠的情況,一方面可以維持遊客的秩序,同時亦提供參觀的品質。萬一不幸有意外狀況時,也更容易快速疏散降低傷害,這是本館任一參觀動線都採取單方向設計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事所倚賴的展示主軸
本館三大展館都有其展示主軸,策展者由各展館主題延伸,將要展示的單元依序逐一布建,交織成精彩動人的故事。深海生態展示之主軸是來自深海的邀約,就是邀請人們搭乘深海探索潛艇造訪烏漆麻黑的深海,尋訪各種特殊奇特的生態系,探險旅程就從光明燦爛的淺海珊瑚礁出發,抵達海底,探查完底棲生態後再隨著浮游生物返回海面。
為能夠模擬深海中暗無天日的生態場景,從進入深海潛艇開始,光線就逐漸減弱。一旦抵達深海海底,除了解說牌與少數的場景仍保有微弱照明之外,整體場景幾乎以黑暗為主要設計背景,就是要完整重現深海的自然場域情況。
密閉設計恐引發幽閉恐懼症
然而進入窄小空間的潛水艇中,可能引發少數人對於幽閉空間的恐懼感,也就是所謂的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患者會對封閉擁擠的空間感到極度恐懼,發病時會有流汗、顫抖、窒息感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恐慌症的發作。根據研究調查:全球至少有3─7%的人會受到幽閉恐懼症的影響。這些人剛剛進入密閉空間之前並不會有任何異常的反應,然而一段時間後,就會突然發生非理性的情緒反應,開始對所處空間產生莫名的恐懼感,以致於有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這些生理的症狀是由心理激發出來,而非生理機能受到傷害,簡單來說就是心理作用,恐懼之下所產生失控的行為容易導致危險與傷害。若父母發生幽閉恐懼症,隨行的兒童亦可能會有相同的反應,所以博物館必須極力去預防及避免此種情況發生。
深海入口設置一座真實比例的深海探索艇模型,目的在引起遊客好奇心,進入探索艇中開始參觀的旅程。進入潛水艇的入口之後,會發現左右各有一模一樣的艙門,穿門而入,就是開闊的潛水艇圓形密閉的船艙,正前方有接近半圓大小的長方形視窗,窗外的景象就是色彩繽紛、鮮豔奪目的珊瑚礁生態系,各種奇形怪狀的珊瑚礁魚類優游其中,令人目不暇接。
開啟安心隧道 避免意外
接著探索艇前方又會出現另一個入口,入口上方的綠色緊急出口,會讓人產生這是消防逃生口的錯覺,但其實這只是通道的功能之一。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引導可能會在狹窄空間中產生幽閉恐懼症遊客的安全出入口,簡單來說,就是遊客自開放式隧道入口逐漸進入幽黯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展示參觀,途中若有感到任何可能併發幽閉恐懼症的情況都能隨時回頭,迅速回到開闊的空間放鬆心情,若無任何不適則可逐漸適應照明依序減弱的情況,讓身心狀況有所預備之後,才繼續走入深海海底中。
隧道兩旁設有連續大型螢幕,播放與搭乘深海探索艇一模一樣的場景,也就是追隨鯨魚所經歷的冒險過程。影片中生動模擬了深海物種,沿著隧道前行會讓遊客感受到彷彿真的搭乘潛水艇在觀望艇外部的情景,最後的出口銜接深海展示的第一個展示─海底火山。
透過這樣的設計,遊客便能自由選擇參觀動線,但是身心壓力不會太大,安全感也會大幅增加,算是符合在展示設計中帶入關懷遊客的基本準則。
結論─身心安全是參觀最高的準則
遊客安全永遠是教育推廣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一個危機重重安全有虞的活動,就算精彩萬分,一旦可能有威脅甚至造成身心的傷害時,這個活動勢必將失去所有的價值,更遑論其教育意義了。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人們有時卻常常抱持僥倖心理,而忽略基本原則,值得展示教育推廣者警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