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海生館影像資料系統
水下世界美麗又充滿生機:有長得像皮卡丘的海蛞蝓、成群結隊的梭魚、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變化多端的景象讓人想一探究竟,是無數電視、電影節目取材的絕佳靈感來源,比如贏得金鐘獎的《水下三十米》、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我的章魚老師》等,都是以海洋生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觀眾能藉由這些影像,領略海洋世界的靈動與美好。這幾年來,潛水成為熱門運動之一,也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水下攝影的行列,希望能透過鏡頭,讓眼前的剎那化為永恆,將海裡的美好記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在陸地上只要有心,拿起手機,人人都可以拍出美照。但水下攝影可沒那麼容易!攝影者本身須具備足夠好的潛水技巧與水性,照片呈現的海洋雖然看起來療癒美好,但水流會使人左搖右晃,潛技不好照片也會容易失焦,稍有不慎拍攝者更有被海流沖走的風險。此外,水下生物可不像陸地上的模特兒會乖乖讓人拍照,牠們既「不受控」又「害羞」,攝影師們需要具備耐性與完備的海洋知識,才知道要去哪裡找到這些美麗的生物。而要將攝影器材帶到海洋裡,機器都必須具備絕佳的防水功能與外殼,越高階的機器造價也越高。不誇張地說,每張海洋攝影照片背後,都是體力、智力與財力的集合體。
水下世界雖然美麗,但卻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一親芳澤,不過幸好海生館一直以來出版了許多海洋攝影相關叢書,讓不適水性的讀者,也能透過書中的照片遨遊海底世界;而對於有興趣接觸攝影的讀者來說,這些讀物更是不可或缺的參考素材。近年來,海生館更是透過「智慧服務
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科技創新服務計畫」將拍攝出來的照片與影片上傳到網路平台,供有興趣的人使用、欣賞。隨著直播平台興起,海生館也不定時透過臉書直播,從恆春周邊海域,到離島,再到水下珊瑚產卵盛況,透過網路將水下動態完整地呈現在眾人面前。為了進行科學調查與拍攝,海生館更斥資購買水下無人載具(ROV),透過機具潛入更深的深度,觀察一般潛水員難以到達的中光層。本期我們採訪了海生館水攝團隊的部分成員,請他們談談拍攝過程中的學習與心路歷程;並邀請了企劃研究組主任王立雪博士撰稿,談談水下探勘團隊現在與未來的計劃。
水下攝影能做到的,也遠不止是將海洋美麗的一面呈現給大眾。科學家發現每年都有數百萬張的攝影照被發布在各種網路平台上,於是他們設計了相關的網站,邀請對水下生物攝影有興趣的同好們將照片上傳到網路上,如此一來,科學家們便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現場蒐集資料,而可以透過平台上的照片分析,將它們轉化為可靠的科學數據。比如有科學家藉由水下攝影師的照片,在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發現了新紀錄種與新物種,寫下公民與科學家一同合作的佳話。在本期《奧秘海洋》中,我們也採訪海生館的珊瑚實驗室,講述他們與公民科學家合作的計畫,希望藉由眾人與科技的力量一同守護海洋;此外「市場魚博士」何宣慶老師亦替我們撰稿,講述他如何與公民觀察者合作,從漁市場拍攝開始,不斷發現新種紀錄的故事。
就讓我們藉著本期的文章,一起透過不同鏡頭,發現海洋的奧秘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