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海洋保育的國際現况與未來展望

 

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11,海洋保護區的成果為部分達標,判別達標與否的兩項要素是藍色或綠色。(資料引用自GB5)

圖1 :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11,海洋保護區的成果為部分達標,判別達標與否的兩項要素是藍色或綠色。(資料引用自GB5)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退休)、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

 

COVID-19的疫情為全球各國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原本有不少重要的海洋保育國際會議預定在2020年召開,因為疫情也只能延宕。諸如去年(2020)六月在法國馬賽召開的IUCN的「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10月在中國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15)、12月在帛琉舉行的「第七屆我們的海洋大會」(Our Ocean Conference)以及12月在聯合國大會舉行的第四次政府間會議:這場會議原本將要議定新的《全球海洋公約》來規範公海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這些行程均因為疫情而延期,部分會議改為線上舉行,部分會議迄今也尚未確定何時能夠召開。然而全球封鎖的當下,倒是一個讓我們可以好好梳理、回顧過去所簽屬的環境協議是否有發揮其應有作用的機會。

 

二十項《愛知目標》包括海洋保䕶區的目標沒有一項完全實現

2020年是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的一年,隨著2011-2020年的《愛知目標》到期,全球將檢視過去十年來的努力成果。

 

雖然原訂在202010月於昆明舉行的第15次締約方會議(CBD-COP15),現已延後舉行,但根據各國提交的國家報告所𢑥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五版》(GBO5) 的內容可知,在構成20項愛知目標的60個子目標中,沒有一項完全實現。

 

而其中,僅有7個子目標「部分」實現,這些部分達成的項目分別為:【目標9】防範入侵物種、【目標11】保護區的劃設、【目標16】遺傳多樣性資源的分享、【目標17】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目標19】資訊和知識的分享和【目標20】資金的流通。遺憾的是,其餘的目標均落後、原地踏步,甚至劣化。

 

以其中的海洋保護區為例,愛知目標第11項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45項均要求,全球海洋保護區劃設的面積覆蓋比例到2020年底應達到全球海域的10%(含公海)然而到去年九月底止,雖然各國專屬經濟海域內所劃設的面積比平均已達17.2%,但是如果把占全球海洋面積61%的公海,也就是不屬於任何國家主權所管轄的海域(ABNJ)列入,則降為7.68%,只能說是部分達標。(詳見圖1)因此未來十年,國際上將致力於全球海洋的「公海保育」及「公海保護區劃設」

 

在報告中亦提及人類要摒棄「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的老路,需要作八個轉變(transitions)。由這些轉變來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恢復所有人類活動所依賴的生態系之必要性,以及減少此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世界將注意力轉移到COVID-19危機,海洋生態系統仍持續在退化。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停止退化,仍必須採取行動。

 

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出人意料,因此早在2016年的第13次締約方會議(COP13)中即已開始《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的準備工作,包括通過了全球、國家層面的目標、指標和可衡量性影響,以便在即將於昆明舉行的COP-15會議中討論通過,作為2020-2030年的《昆明目標》。在制定的時候當然需要檢討在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學到的經驗與教訓,並提出改進的新方案及目標。經過全面性的參與程序,和密集的與學者專家、國際組織、區域性及全球性的會議進行討論與諮商後,已在2020930日所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第75屆會議中召開了生物多樣性峰會(Summit of Biodiversity) ,這會有助於2030年議程的永續發展,並使全球社會走上實現《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的道路。

 

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看海洋保育的國際趨勢

個人認為海洋保育在國際上最大的突破或里程碑,應該是2015年聯合國所公佈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將海洋獨立出來,不再像過去一樣「海陸保育一家親」。永續海洋的SDG.14共有七項主要的子目標,其中的三項與過漁和非法捕撈有關。保護區劃設、污染防治、海洋酸化及整合管理等則各一項。由此可知,未來海洋保育最急迫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還是過度和非法捕撈的問題。

 

在海洋污染防治方面,條約又特別關注塑膠垃圾、塑膠微粒及廢棄的漁網等海洋廢棄物問題,以及農業肥料流入海中所造成的海洋優養化及死亡區(dead zone)的問題。至於大眾熟悉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所造成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海水暖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暴潮等問題,對海洋生態造成的衝擊,可能遠不如海洋酸化會帶給海洋生態系崩盤來的嚴重。

 

然而海洋酸化日益嚴重及對海洋生態造成的衝擊是很難用個人的力量予以處理和解決的。可能只有仰賴叧一個全球最大的國際公約組織《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所制訂的《巴黎協定》,利用國際間的約束力讓各國努力做到節能減碳及發展綠色能源,特別是離岸風電及光電的開發。但是如果能夠從生態方面努力,如擴大海洋保護區的劃設範圍、嚴加管理並恢復已劣化棲地,特別是在沿岸包括紅樹林、海草床、鹽沼及巨藻林等海岸濕地棲地,以及公海的大洋及深海,就可以透過所謂的「魚碳」(Fish carbon)「藍碳」(Blue carbon)的碳吸收及固存的作用,將大氣和海洋中過多的CO2經過光合作用及食物鏈轉換為生物體的成份(例如含碳酸鈣、有機碳的組織或骨骼等),後續藉由死亡後的屍體沉降或是排出的糞便轉移到深海海床進行長久的封存。

 

劃設「海洋保護區」是最實在的海洋保育策略

 

由於海洋保護區的劃設是海洋保育最簡單、最經濟及最有效的方法。也符合近年來國際上正在大力提倡的以空間或區域為基礎(area-based),或以自然為基礎(natural-based)的保育措施。因此2020年,全球海洋聯盟(Global Ocean Alliance)發起「30×30倡議活動」,就是希望到了2030年底能夠把全球海洋的30%都劃入保護區的範圍。截至2020 年底,已有30個以歐洲為主的國家承諾「30×30倡議活動」的目標。科學家們在回顧了近150篇學術文獻後,也確認30%才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同一物種在不同區域間的族群能於保護區之間遷徙,避免漁業或特定物種族群崩潰,讓漁業價值或產量最大化等。

 


圖2:根據Marxan得出的「最佳」海洋保育區面積(a30%和(b50%覆蓋度的網絡設計方案。O’Leary et al., (2019) Designing a marine protected area network for the high seas. Fig.6 in “30×30: A Blueprint for Ocean Protection”. Greenpeace. (看完整資料)


科學家透過海洋空間規劃分析軟體Marxan,說明了建立30%海洋保護區在經濟上是可行的(2)。因為以「全球漁業觀測站」(Global Fishing Watch)上的公開數據,可佐證執行30%海洋保護區的網絡時,只會影響到目前20%的漁獲「努力量」,不至於影響漁業發展。因此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2016年就通過一項響應2030年全球應成立30%的海洋保護區的決議。

 

聯合國宣佈「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計畫

全球有近30億人依靠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來維持生計。海洋吸收了人類所產生1/3左右的 CO2,並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然而,科學還未能充分評估人類活動對海洋產生的影響,包括污染、海水暖化和酸化帶來的威脅。根據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全球海洋科學報告」,全球各國在海洋科學方面的研發投入只占總額的0.04%-4%。然而海洋研究需要昂貴的設備,包括衛星影像、水下機器人和需要大量投資的遙控載具,它還需要許多的科學家對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因此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資金來源更多樣化,特別是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投資。

 


圖3:聯合國海洋特使彼得·湯姆森(Peter Thompson) (維基圖庫)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7126日宣佈了2021-2030的「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旨在動員科學界、決策者、企業和民間社會,加強海洋研究和技術創新,並在海洋科學領域展開國際合作,加強協調研究方案、觀測系統、能力建設、海洋空間規劃和減少海上風險,以及改善對海洋和沿海地區資源的管理。

 

聯合國海洋特使彼得·湯姆森(3)20201月「國際海洋科學十年」啟動之際呼籲一個健康的星球與一個健康的海洋密不可分。目前人類科學只瞭解10%的海洋,未來幾年裡我們將在與地球的關係上做出非常重要的決定,而這些決定需要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因此我們需要好的科學研究來提供我們需要的資訊,以便為我們的未來安全做出正確決定。

 

海洋科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相信在未來十年裡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預計繪製整個海底地圖的努力可望於2030年完成,而對海洋和深海生物遺傳性的探勘,相信會找到保障人類安全所需的潛力藥物。當我們對海洋有更多的瞭解時,我們也將能發展新穎且具永續性的海鮮產品取得方式,而不再專注於尋找日益減少的野生魚類。

 

在能源方面,如果我們要發展永續藍色經濟就需要充分瞭解海洋生態系統,也就會需要更充足的資金。鑒於永續藍色經濟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以及以科學為基礎來管理的必要性,彼得湯姆森一直鼓勵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將海洋科學可視為一條很有價值的職涯道路。

 

期許未來,有更多年輕人加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為更好的未來做出努力;也期望政府、社會組織等能更對保育海洋做出更積極的作為,讓我們一起展望更美好的明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