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與其排出之人造物 |
文、圖─吳柏諭─海生館生物組
相信許多人都對從海龜鼻腔中抽出吸管的國外影片印象深刻,但卻不知道其實臺灣的海龜們也面臨相似的威脅!臺灣海域生態豐富,全球共有7種海龜,臺灣就可看到5種,包括綠蠵龜、欖蠵龜、赤蠵龜、玳瑁和革龜等都在臺灣周圍海域被發現過。隨著世界對環境、生態保育的重視,海保署與政府相關部門也成立了「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Marine Animal Rescue Network, MARN),當海龜發生擱淺、漂浮或混獲時就由相關單位進行救援。「海保救援網」是由海洋保育署整合全臺各動物救援的機關單位、各地縣市政府、海巡署、專家學者等而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也是其中一員,主要負責彰化以南至台東地區的海龜救援工作。
當擱淺海龜被通報後,經獸醫師及研究人員研判須收容的海龜,會從被發現地送到海生館進行收容,接受醫療照護,直到確認康復後再進行野放。在海巡同仁第一線回傳的照片中,可發現被通報救援的海龜通常是因漁民誤捕而受傷,或是被廢棄網具、魚線及魚鉤等纏繞,或是被螺旋槳打傷及不明原因而擱淺等等。這些帶著各種疑難雜症的海龜,在海生館裡都會經由獸醫師詳細的檢查、治療及評估後再進行野放。此外,在收容期間,研究人員會每日蒐集海龜糞便,將它們清洗、過濾、篩選後,挑選出糞便中的廢棄物,並且分類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2017至2019年收容的39隻海龜,每一隻皆有排出人工廢棄物,其中以塑膠碎片、塑膠薄膜、線繩佔多數,顏色以透明或白色為主,而這些廢棄物在經過消毒、標記、彌封裝罐後,也被收藏作為海洋生態的教具來展示。
本次的海洋科學市集中,海生館「保育類水生生物收容中心」帶來了「海龜呀海龜」攤位,主要展示的就是從收容海龜身上發現的各式廢棄物。從保麗龍到尼龍繩,從塑膠片到魚鉤都有,我們也同時展示相對應這些廢棄物的原始生活用品,使民眾能從日常的生活與展覽品間產生連結共鳴。此外,在講解說明的過程中,會以提問來引導民眾思考,例如:為何垃圾會進入到海洋中呢?又為何會被海龜吃下肚呢?海龜糞便中的人造物,有哪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物品呢?期待透過這樣的展示與互動,提升民眾對於海洋保育的認識,喚醒大家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
→海洋保育署海保救援網(Marine Animal Rescue Network, MARN)
被魚線纏繞而死亡的綠蠵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