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誰是世界海洋的重心?─談談海生館「世界洋流地圖」的設計理念

多數的世界地圖是以大西洋為中心所繪製


文、圖
陳勇輝海生館科教組

 

從臺灣到世界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世界水域館」設置的基本理念,是將世界各種樣貌的海洋生態系帶入博物館中,並透過多媒體資訊科技將這些極端奇特的生態系呈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將世界海洋作為展示舞台,並希望透過展示引領觀眾瀏覽世界海洋奇景,因此特別在世界水域館設計了一幅「世界洋流地圖」來呈現展示海洋生態系的地理位置與關連。

 

世界地圖源起

說到世界地圖,最早的紀錄是在公元前3世紀,由古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以經緯線相互垂直的「等距離圓柱投影法」,並以地中海為中心所繪製的「世界地圖」。之後比利時地圖學家墨卡托(Gerhardus Mercator)於1569年以「等角正切圓柱投影」原理繪製「世界航海地圖」,其目的在於建構地圖上經緯度的連續性及點與點之間相對位置的準確性,以滿足大航海時代水手的定位與方向需求,然而所使用之圓柱形投影法會因投射角度與距離造成圖像的變形,地圖上會出現長度和面積由赤道開始向兩極變形擴大的異常現象。

 

歐洲許多科學家長期以來持續提出修正地圖變形的建議,其中以蘇格蘭天文學家詹姆斯高爾(James Gall)1855年提出以「球面圓柱投影」來取代墨卡托投影法,以修正面積上的變形。之後德國歷史學家彼得斯(Arno Peters)於1974年也提出類似的繪圖修正方式而被採用至今,因此目前世界地圖常用的繪圖法,被稱為高爾-彼得斯(Gall-Peters)投影法。當前世界熱門的谷歌地圖(Google Map),亦依此為據再進行數位修正而成的。

 

誰是世界地圖的視覺中心

地球只有一個,展開之後的地圖,選擇以哪一個海洋為視覺中心,背後往往隱藏當代掌權者之政治動機與目的。最早由希臘人所繪製的世界地圖乃是地中海為中心,古希臘是古文明時代的霸權國家,想當然爾,會以所瀕臨的地中海為世界的中心。大航海時代北歐各國其中包括荷蘭、瑞典、英國與南歐的西班牙、法國、葡萄牙等國紛紛沿著歐亞大陸海岸線探索亞洲沿岸的水域開拓貿易的路線、搶奪土地資源以及建構大批的殖民地,直到麥哲倫發現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舉,之後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世界地圖逐漸改以大西洋為視覺的中心。然而這是將地圖視為彰顯威權的工具的泛政治化做法,容易引發種族歧視的論戰,與科學博物館求真的立場並不相符。

 

在歐美國家常見的世界地圖大都是以大西洋為中心,圖中的大西洋東西岸各為歐盟各國與南北洲大陸,簡單來說,就是顯示出南美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所包含的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軌跡,太平洋則被切割為左右兩半,分別被放置於地圖的左右兩旁,難以顯示出太平洋的完整性。

 

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觀

然從客觀的科學事實來說,「太平洋」是全世界三大洋中規模最大的海洋。

其總面積161,800,000平方公里,大於地球陸地總面積150,000,000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平均深度接近4,000公尺深,最深可達10,911公尺,總水體積710,000,000立方公里,為全世界最大的洋流系統。傳輸地球上絕大部份能量,平衡區域之間溫度的差異並影響全球的氣候,海洋暖化正是氣候異常最大的原因。簡而言之,太平洋是不可忽視的海洋生態系統。

 

海生館世界水域館中的「世界洋流地圖」是以全球最大洋「太平洋」為中心,其中紅框處為臺灣所在的位置


See the Sea , See the World

世界水域館的展示內容主要呈現全世界各地的四大特殊海洋生態系統:古海洋、巨藻森林、南北極海域、深海海域等,而這些生態系統都散落在太平洋沿岸水域。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海域;巨藻森林生態系位於美國加州沿岸;南北極海域分別位於太平洋南北兩端;南中國海就是古海洋起源地之一,為當今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的起源與傳播中心。

就展示基礎與目的而言,以太平洋為視覺中心點,呈現世界冷暖流的分布與運動,讓遊客理解洋流系統的運作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看見太平洋運作就等於看到世界海洋生態的變化。

 

台灣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

臺灣面積小,不易顯見於在世界地圖上,然而臺灣四周環海,海流隨著季節交替有明顯的變化,造就臺灣成為全世界單位面積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國家之一,它的生態地位特殊性難以忽略。近年來,全球暖化引發一波波搶救珊瑚的保育熱潮,臺灣珊瑚的種類高達全球石珊瑚物種的1/4以上,所設立的保護區:如東沙島環礁區更被視為全球五十個指標珊瑚礁之一,而本館亦是亞太地區珊瑚礁生態研究重鎮之一。而在以太平洋為視覺中心的世界地圖中,正好凸顯臺灣在世界海洋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亦呈現海生館負有臺灣珊瑚礁研究、展示、保育與教育的重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