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腔棘魚的秘密
作者:林柏瀚
就讀學校: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選讀:《奧秘海洋》121 期
腔棘魚(Coelacanth),古老的海洋生物,最初出現於泥盆紀,曾和恐龍一同生存在地球上,故稱為活化石。腔棘魚主要棲息於印度洋深度大於100 公尺、水溫在14 ~ 22℃的水域,白天主要藏在洞穴裡,晚上才出來捕食,主要獵食烏賊、魷魚、線鰻、細小的鯊魚及其他位於深海的魚類。
腔棘魚具有反光膜及很多視桿細胞,有助於夜晚覓食能看得清楚,且牠們頭顱骨前端有一種特別的感電器,稱為吻部器官,其功能是用來幫助感應獵物及平衡身體。腔棘魚尾鰭有三葉,中間葉突出,呈矛狀,偶鰭有肉葉,其鱗片圓大,鰭上也有鱗片覆蓋,下頷下部有兩個大骨板,體型粗大,長約1.5 公尺。目前已知的腔棘魚有兩種,南非發現的西印度洋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 外表呈深藍色,被認為是為了偽裝;印尼發現的印尼矛尾魚(Latimeria menadoensis ) 則是呈褐色的。根據其內耳石年輪( 一種魚類體內的構造,其紋路和樹的年輪一樣會隨時間規律增加) 估計,牠們可以活到80 至100 歲。牠們可以頭向下游泳,甚至向後或腹部朝上游泳來尋找獵物,科學家認為牠們也可以隨意減低代謝率,以類似冬眠的狀態下沉到較難生存的深海處。腔棘魚曾被人類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938 年才被發現其蹤跡。長年演化的過程中,有一段深奧的謎團,眾所周知,生命源自於海洋,基本上各種生物的祖先一定來自於海洋,可以說海洋即為生命之母,時至今日,各種生物橫行於大陸之上,腔棘魚的重新問世讓人類曾一度將牠當成水生動物轉往陸地中間那段失落的環節,也就是其中的過渡物種,原因正是因為腔棘魚的特殊構造——肉鰭,模樣酷似脊椎動物的四肢,雖然至今仍沒有充分證據,畢竟在DNA 分析的相關研究指出,腔棘魚似乎沒有肺部構造,但仍然被認為是脊椎動物的祖先。
1938 年被捕獲以後,科學界為之瘋狂,當時一位名叫詹姆斯•里奧納多•布萊爾利•史密斯的大學教授負責鑑定這條神祕的魚,以確定牠的分類,當他認出自己眼前的生物竟是恐龍時代的活化石的時候,立刻懸賞當時的100 英鎊,也就是現在折合約83 萬臺幣,再捕獲一條腔棘魚,苦等了14 年,即1952 年,第二條腔棘魚被捕撈上岸,消息一出,甚至是動用軍艦和飛機護送,可見腔棘魚對當時地科及生物領域都十分有影響力。
一種從3.6 億年前出現的遠古魚類,被認為在6,500 萬年前即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之後,竟又再度出現在世人的眼前,著實令人欣喜。至今,侷限於海底高壓等種種難以突破的限制,人類只探索了百分之五的海洋,對於海洋的了解可說是見識尚淺,一度遭到判定滅絕的生物竟依舊安穩的生活在這片神祕的蔚藍之海,讓人不禁對其的深不可測感到敬畏,是否還有更多生物並未被遠古的浩劫給吞噬? 是否還有更多嶄新的物種,尚未在人類的眼前亮相?對於未知的深淵,我們只能留下無窮的猜想,不過這也是其迷人的地方,即使我們永遠無法得知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少物種,圖鑑、百科,永遠需要留下新的欄位,但相對的,人類將持續被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激勵,永恆不滅地追逐著那更深奧、更神祕的真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