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海龜背甲上的秘密


文──海洋影像工作者、海龜點點名成員 蘇淮


        可愛的海龜廣受許多人的歡迎,能在水下與海龜相遇更是許多潛水客們的夢想。每年的6月16日被訂為「世界海龜日」,希望藉由相關的教育宣導喚起更多人保育海龜的意識。


        海龜與我們平常看到的陸龜不同,其龜殼(背甲)偏流線型,這樣的生理構造能幫助牠們悠然在海裡游泳。海龜的頭部與四肢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縮進背甲當「縮頭烏龜」的能力,由於牠們的龜殼表面角質盾片非常薄,且龜殼內仍有血管與神經分佈,因此若有幸看到海龜,切記只能觀賞,千萬不可伸手(或伸腳)觸碰喔!在現存於世界上的七種海龜中,只有革龜背甲的表層為較柔軟的革質皮膚,其他六種海龜的背甲表層都有質地較硬的角質盾片,就像我們人類的指甲,這些盾片看起來有點像拼圖,一片一片地拼在一起。


        海龜背甲上的盾片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種類的海龜,通常都以最大片的左、中、右三排來看。以臺灣最常見的綠蠵龜來說,多數為左、右側盾各四片,中央盾有五片。玳瑁的盾片數大多也和綠蠵龜一樣,不同的是牠們的盾片不像拼圖,而是類似屋瓦般一片疊著一片。赤蠵龜則大多為左、中、右都各五片盾片,欖蠵龜的左、右側盾形狀較為長條狀,且各有五片以上。



       但是,生命沒有絕對。小琉球是臺灣重要的海龜棲地,隨著保育意識抬頭,近年來也有一群熱愛海龜的年輕人在當地成立公民科學團體「海龜點點名」,他們透過科學調查及大眾回報的照片與資料,追蹤、記錄出沒在小琉球海域的海龜。從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他們在小琉球共記錄了約550隻海龜個體,其中大多數為綠蠵龜。而在這些紀錄中,發現有28隻海龜的盾片數目異常,大概佔了將近6%。


        有趣的是,這些盾片數異常的海龜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中央盾有六片,而且多出來的那片都很小一片,穿插在第四和第五片中間。我們將有第六片中央盾的綠蠵龜暱稱為「小六」,現在已有「畸形小六」、「美人洞的小六」、「褐色小六」、「不正方小六」等成員,目前小琉球的「小六家族」已有19隻龜。


● 小六家族之一「青年465」


        另外,還有一種背甲盾片超帥、超多片的「拼圖龜」或「拉鍊龜」,牠們的中央盾是七片以上,看起來更像拼圖或像一條拉鍊。其中一隻綠蠵龜有九片中央盾,我們暱稱牠為「拼圖哥」,牠是有著長尾巴,背甲長度超過90公分以上的大公龜,龐大的體型加上特殊的背甲盾片顯得更加出眾。另一隻暱稱「阿怪」的綠蠵龜的盾片數也很特殊,牠的左、右側盾是和欖蠵龜有點類似的長條狀,且各有六片,我們都猜測牠或許是欖蠵龜混綠蠵龜的混種海龜。


● 背甲盾片數異常的綠蠵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盾片數異常的海龜?很可能和海龜卵孵化時的環境變化有關。


       2019年,我們在馬來西亞熱浪島遇見了兩位研究學者,正在研究相關的主題,探討當地沙灘重新移植卵窩對孵出來小海龜的影響。之所以需要移窩是因為當地有食用海龜的紀錄,所以保育人士把卵移到保護區孵化。此外有些沙灘產卵密度太高,母龜產卵時會挖到其它卵窩造成傷害,所以也會透過移窩,期待讓所有海龜寶寶都能健康出生。不過研究也發現,當地移過位置的卵窩較自然孵化卵窩的孵化時間較短,而移過位置孵出來的小海龜相較於自然孵化的小海龜,體型較小、活動力較差,且有較高的機率出現盾片數異常的海龜(移位卵窩約25%、自然卵窩約9%)。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移過位置的卵窩,卵窩挖得太窄,導致海龜卵在孵化時太密集,溫度高於自然狀態孵化下的卵窩。學者也建議,非不得已盡量不要移植卵窩,若要移植,挖的卵窩深度、寬度和環境(樹蔭下或陽光下)也要盡量和自然狀態下相同。


        另一篇相關的研究,則來自兩位在日本小笠原群島的海龜研究學者。他們在當地的海洋中心做綠蠵龜卵窩移植的研究,將卵窩分為兩組,分別移到陽光下和陰影下孵化,去看兩者孵化出來的小海龜有什麼差別。研究發現,和在陰影下的卵窩相比,曝光在陽光下的卵窩因為孵化期間溫度較高,因此孵出來的小海龜體型較小、活動力較差且盾片數異常的比例較高。從這些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得知,溫度變化對海龜成長影響甚大。


● 日本小笠原海洋中心的海龜孵化場

● 孵化場剛孵化的小海龜


        回到小琉球,雖然較少目擊到孵化中的小海龜,但在周遭海域卻棲息了許多青年龜、亞成龜及成龜。我們觀察這些已經長大的盾片數異常海龜,和其餘的海龜沒什麼兩樣,也是照常吃飯、照常耍廢、照常清潔、照常睡覺。或許,不管盾片數正不正常,能夠長成為像在小琉球生活的海龜,都已經是萬中選一的海洋勇者。


        因為我們不知道,在人類破壞與自然變遷的雙重打擊下,要犧牲、淘汰多少牠們的兄弟姐妹,才會有一隻海龜順利長大,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遇見。



文獻參考:

  1. Lyndsey K. Tanabe, Marion Steenacker et. al. , Implications of nest relocation for morphology and locomotor performance of green turtle(Chelonia mydas) hatchling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olume 207, 15 June 2021, 105591.

  2. Shohei Kobayashi et. al. ,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nest shading on the green turtle(Chelonia mydas) hatchling phenotype in the Ogasawara islands using a field-based split clutch experiment. JEZ-A Ecological and Integrative Physiology, 2020, DOI: 10.1002/jez.2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