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從「心」也「重新」認識:奧秘海洋──徵文組國小高年級金牌 / 湯智雅

 









湯智雅   屏東縣勝利國民小學

選讀:《奧秘海洋》101期:顯微鏡下的海洋世界

「嘿!妳的照片出現在海生館的期刊裡耶!那真的是妳嗎?」一位正在學校圖書館裡翻閱《奧秘海洋》的同學興奮地告訴我,在〈許我一個不塑海洋〉這篇文章中,有一張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從沙子裡挑出塑膠微粒的照片,照片裡的我們都很認真、專注地尋找隱藏的塑膠微粒,真是太有趣了!這不僅吸引我繼續閱讀下去,更勾起了自己曾經參加那次海洋減塑活動的回憶……

海洋的塑膠污染近幾年可說是日益嚴重,所以我和爸爸決定要當屏東海生館「許我一個不塑海洋」科普推廣活動的志工,為大家共有的海洋多盡一份心力。這個活動有許多關卡,我們這組所「認養」的,則是很受小朋友喜愛的「幫海洋生物著色」。我本來以為這只是單純的繪畫遊戲,沒想到這些紙上的海洋生物,每一隻都是愁眉苦臉、充滿憂傷,再看看一旁的生態照片,就會發現海龜的肚子裡沒有水母,而是滿滿的塑膠袋;魚蝦的身旁不是塑膠瓶蓋,就是被遺棄的夾腳拖;寄居蟹那堅硬的外殼,也因為人類的一場無情交易,變成了可悲的寶特瓶蓋......。這些怵目驚心的畫面不禁讓我反思,海洋問題已經如此嚴重,為什麼還是那麼少人重視?而要怎麼做才能告訴大家,海洋真的生病了?一位負責「微型淨灘」的阿姨對我們說,雖然政府推出了減塑政策,但人們過度依賴塑膠製品的習慣依然難以矯正,就像是我們從沙子裡挑出的那些塑膠微粒,只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一些塑膠袋、塑膠玩具等日常用品,如果沒有好好的回收或是從源頭減量,就會直接或間接的被帶到廣大海洋裡。所以想改善海洋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自己的生活開始做起,我們也要多多支持推廣減塑行動的環保團體,也能藉由推廣海洋書籍閱讀來傳播守護海洋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守護那個最美、最神秘的內太空。

除了海洋的保護,翻閱第101期的《奧秘海洋》期刊,我也發現了另一篇特別吸引我的文章,就是〈顯微鏡下的水中花園〉,裡面介紹了一種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藍綠藻。在遙遠的三十多億年前,一隻藍綠藻悄悄的浮出海面,它吸收了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自己能用的碳水化合物,並排出氧。看起來似乎很眼熟,原來這就是我們自然課裡學過的「光合作用」啊!之前都不曾想過,生命的起源竟然只是從一個小小的微生物開始,它們無所不在,不但住在最深的海溝及更深處的岩石間,也堅守在持續噴發的海底熱泉、沸騰的泉水和南極冰層中。古生物學家安德魯諾爾(Andrew Knoll)曾說:「動物可能只是演化這塊蛋糕上面的糖霜,微生物才是蛋糕的本體。」小小的微生物能演化成如此複雜的動物和植物,還真的是「微小成就不凡」啊!

還記得我曾經在學校參加過的手機顯微鏡社團,我們同樣也利用顯微鏡觀察池塘裡的微生物,但海洋遠比池塘更寬、更深、更廣,就像俄羅斯哲學家別林斯基說:「人的生活像寬闊的海一樣深,在它未經丈量的深度中,保存著無數奇蹟」。海洋是多麼的令人著迷,為何不將自己一部份的生活,分享給海洋呢?當我們真心去發現、去欣賞,就能體會到一種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快樂:與大海的接觸。

我從書櫃上拿出一本《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是爸爸特別推薦我延伸閱讀的書籍,在這本書裡寫道:「當你非常貼近事物地去看時,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它比預期的更美,比想像的更壯觀」。《奧秘海洋》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想要保護海洋,就必須要從「心」也「重新」認識海洋開始,如同我們只要深入了解一個人,自然就會知道他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也許我們不能看遍全臺灣的美麗景致,但我們總能看見自己故鄉的海,因為我們就是海洋國家的子民,有機會時不妨多多親近海洋、並擁抱海洋,發自內心的幫海洋做些事,從生活中做起。因為還有一群未知、美麗的海中生態珍寶和更多的海洋故事,正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