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人類的災難,野生動物的福音?

海生館生態繪圖

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海生館生態繪圖、林清哲(攝影)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來襲讓全世界人類的活動瞬間停擺。「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許多日常活動都受到限制,出外旅遊更是萬萬不可,平時人流聚集的景點現在竟人煙稀少。


然而人類的浩劫卻似乎是野生動物的福音:從歐洲太空總署發布的衛星觀測影像可以發現,因為經濟活動降低,所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幅下降;禁止出門,三餐都在家解決,餐廳對漁獲的需求也變低了,魚群獲得到意外的繁殖機會;無法出遊,海灘人群變少,各種打擾生物的水上活動被取消,海龜紛紛勇敢上岸產卵⋯⋯

 

有科學家研究,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人類停止了大部份的捕撈活動,因此在戰爭之後,海洋生物呈現驚人的族群復甦盛況。在2020年這次COVID-19全球大防疫期間,各地不斷傳出生物復甦的消息,雖然目前這些證據仍屬軼聞,尚未經系統化研究證實,但科學家們居然在一些幾十年未曾見到虎鯨、海豚、海豹等海哺類生物的地區記錄到牠們的「回流」。隨著噪音與水上活動減少,生物們迫不及待的想返回從前的領土看看。各地的海洋科學家們對此充滿信心,並希望能掌握更多數據,來解析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海洋生物消長的機制,以謀求兼顧人類活動與生態平衡的管理策略。

 

林清晢攝影

其實不應只有科學家在觀察海洋、關心海洋生物的未來,當我們享有便捷、富足的生活時,卻沒有看到或忽略海洋生物正因我們所丟棄的垃圾,所排放的廢水,所建設的工程,以及大量的捕撈而遭受生存威脅,甚至到滅種的臨界點。這場疫情意外的將地球暫時還給野生動物,也讓我們「居家」反思人類,還能做些什麼事情來彌補?

今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海洋日」主題為「為永續海洋而創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希望從技術、系統基礎結構、資源管理、消費產品和科學探索等領域找出解決方案。期待藉由引入新方法、新思想或新產品來幫助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


在全球疫情中,臺灣透過傑出的防疫經驗,對世界做出貢獻,自信地喊出"Taiwan can help!"口號。同樣地,我們也希望能透過海洋與海洋生命科學的紮實研究,以及全民海洋素養的提升,對於海洋永續發展做出具體貢獻,對全球的「海洋研究保育」及「海洋生物朋友們」大聲說出: "Taiwan can hel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