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手機顯微鏡觀察透明魚在染色前後的差異。由於硬骨魚的軟骨多位於關節處且體積較小,利用顯微鏡方可清楚看到硬骨與軟骨的組成與位置。(張之勁 攝) |
文圖—吳曜如博士—海生館科學教育組
參觀過海生館《雀斯派倫特・費雪的秘密》特展的朋友們一定對於「透明魚」印象深刻,這次移展到臺南「樹谷生活科學館」,除了靜態的展示外,更安排了「透明魚」實作課程,讓參觀的人們除了看展外,也能自己動手操作來探索海洋生物的奧秘。
本次透明魚製作課程為事先報名,由家長陪同孩童一同操作。製作魚類標本,通常約需2至4週不等的時間,體型越大所需時間也越長。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已先將較耗費時間的前置作業完成,活動現場只需進行較為單純的硬骨染色及保存液更換,並且使用較容易製作標本的鯷科幼魚(即俗稱的魩仔魚),讓參與的孩童們在活動結束後便可將成品帶走。
在等待藥劑與標本反應的空檔時間,我們安排了一系列課程,幫助孩童循序漸進了解製作透明魚的原理。本次活動時間雖短,但參與學童表示獲益良多,小朋友們大多都訝異於標本染色前後的差異,也了解到魩仔魚不只是一種特定魚類,而是很多種幼魚的總稱。海生館希望可以經由本次活動埋下保育與典藏觀念的種子,並在未來茁壯成長。
→看更多:透明魚製作流程
→看更多:透明魚製作原理
標本完成後的示意圖。可看到魚骨頭經染劑染色後呈現藍紫色,標本放置在玻璃樣本瓶中,內部液體為甘油,可保持透明與標本的穩定。 |
→看更多:透明魚製作流程
→看更多:透明魚製作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