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轉載自《珊瑚世界的探索與了解》The Biology of Taiwan
Coral Reefs
(ISBN 978-986-03-0264-6)
當美麗的珊瑚遇見共生藻,彼此間建立了千古長存的愛情,不僅孕育出炫麗奪目的珊瑚礁生態系,更為湛藍深邃的大海注入青春活潑的氣息,然而珊瑚與共生藻間神秘雋永的愛情故事卻鮮為人知,直到全球暖化氣候巨變,原本許多生長千年,青春永駐的珊瑚,轉眼間已白化死亡,人們才開始珍惜並設法瞭解她們,這共生之情才漸為人所知曉。在此,我們將透過國內外科學家以及海生館研究人員所進行的研究,深入淺出的介紹珊瑚與共生藻進行「胞內共生」的奧秘,期望藉此使國人能更加瞭解、尊敬珊瑚,進而愛護、保育這群熱情環繞臺灣的千年密友。
珊瑚與共生藻內化的愛情
珊瑚美麗萬千,而共生藻卻其貌不揚,珊瑚為何愛上了共生藻?它們之間為何會譜出如此奇麗的戀曲?原來共生藻有如珊瑚的「太陽能發電機」,雖然如同我們的核電廠一樣沒有亮麗的外觀,但卻是維繫我們生活所需要的,這神奇的太陽能發電機(共生藻)存在珊瑚的細胞內,不僅可以將太陽能轉化成可儲存的能量供應珊瑚使用,同時也吸收珊瑚的各種代謝廢物,轉換成可利用的養分,更神奇的的是,隨著珊瑚的成長,這發電機能自我複製,自動增加數目以符合長大的珊瑚所需。因此,紅花有綠葉的襯托更顯美麗,而美麗的珊瑚需要共生藻愛情的滋潤才顯生氣蓬勃。
珊瑚與共生藻的戀愛症候群
尖枝列孔珊瑚(Seriatopora hystrix)之珊瑚蟲(polyp)特寫 |
珊瑚蟲個體之剖面圖(示意圖) |
相戀使人改變,同樣的當珊瑚與共生藻進行胞內共生時,珊瑚與共生藻也必須有所改變,以適應新的”共生”生活形態,從此不再能完全以自我中心生活,而要兼顧彼此的需要。目前,科學家已發現牠們之間許多的改變及調適,以下將以有趣的譬喻逐一介紹珊瑚與共生藻進行共生後的轉變。
珊瑚的內胚層住著一群共生藻,進行胞內共生現象(Endosymbiosis),是珊瑚健康的基礎,若無法共生,珊瑚會因共生藻離開而白化,最後死亡。 |
戀愛症候群一:被"胞"養了
當共生藻進入珊瑚內胚層細胞後,會有一層共生膜將其包覆,這共生膜的功能有如人體的胎盤,藉由這層膜,珊瑚(母體)與共生藻(胎兒)之間可以彼此進行訊息傳遞及養份傳送。透過共生膜,共生藻取得珊瑚所提供之二氧化碳及含氮或磷等元素之代謝物,作為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進行光合作用。而珊瑚細胞亦是透過共生膜取得共生藻所提供的脂質、醣類等光合作用產物以維持生命所需。
共生藻在珊瑚細胞內進行互利的"胞內共生"現象 |
戀愛症候群二:跑不了了
共生藻屬於單細胞渦鞭毛藻類(dinoflagellate),具有兩條鞭毛,可在海水中游動。但當共生藻進入珊瑚內胚層細胞後,鞭毛就消失不見而失去游動能力,您說,是不是就跑不了了呢?
戀愛症候群三:瞎了眼?
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可觀察共生藻內部的超微結構,發現在非共生狀態下的共生藻具有眼點構造(eye-spot),具感光功能(相當於眼睛的功能)。但在共生狀態下的共生藻則無眼點。
戀愛症候群四:多了約束
共生藻在進入珊瑚細胞後,細胞分裂現象受到限制,約只有5%的共生藻可進行細胞分裂,相對於非共生時的50%,差異頗大。顯然珊瑚具有某種機轉能避免體內的共生藻過度增生。
共生藻在珊瑚細胞內的超微結構圖。共生藻在珊瑚細胞內,雖然失去眼點的構造,但偶爾也能見到她神秘的笑臉(要發揮一點想像力喔!)。(圖片提供:彭紹恩) |
戀愛症候群五:變肥了
研究報告顯示,當珊瑚與共生藻達到穩定的共生狀態時,珊瑚體內的脂質含量也相較於白化珊瑚內的脂質含量來的高,同時在珊瑚內胚層細胞內出現稱為「脂質體」的特殊結構。脂質體的直徑約為0.5-4 μm,經純化及鑑定其所含脂質及蛋白質組成後發現,脂質體具有代謝、逆境反應及細胞內分子運輸等相關功能的蛋白質,是維持共生機轉很重要的胞器。
珊瑚細胞內,共生時才出現的「脂質體」構造。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清楚可見珊瑚共生細胞內的共生藻(Sym)及脂質體(LB)。LB: Lipid Body; PM: Plasma Membrane; Sym: Symbiodinium. (圖片提供:彭紹恩) |
戀愛症候群六:更加美麗
珊瑚與共生藻共生後,不僅受到共生藻甜蜜的滋潤,其容貌更因共生藻的內住而更加美麗,由於共生藻的色素有如胭脂般襯托出珊瑚之神韻,讓珊瑚的外觀呈現更豐富的色彩。
同一種珊瑚在正常(上圖)及白化(下圖)時的外觀。當共生關係破壞時,大量的共生藻會凋亡或離開珊瑚,由於失去共生藻的色澤襯托,珊瑚白色骨骼的色澤逐漸顯露,這就是珊瑚的白化。白化的珊瑚仍能存活一段時間(數天至數個月),但若無法恢復與共生藻的共生關係,終將死亡。(圖片提供:彭紹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