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海洋─第二屆臺灣科學節《奧秘海洋》徵文暨繪圖活動-科學事實附錄


本活動參與對象為12年國教學生,部分科學陳述尚有不盡完善之處,因此彙整作品需補充說明之科學事實於附錄,供參考。


註1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之論文〈Mercury and arsenic in processed fins from nine of the most traded shark species in the Hong Kong and China dried seafood markets: Th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of shark fin soup〉統計8種香港常見的魚翅來源,研究指出此8種的重金屬含量超標,但並無特別強調價格與是否有重金屬之間的關係。

註2 
吻仔魚主要是由鯷魚類、沙丁魚類的魚苗所組成。

註3
平常食用的海帶為褐藻綱海帶目海帶科,馬尾藻為褐藻綱墨角藻目馬尾藻科,馬尾藻和海帶為不同科。

註4
牡蠣三倍體與繁殖期變色之間並無相關聯。

註5
鯊魚根據食性的不同,有不同形狀的牙齒。

註6
珊瑚提供25%的海洋物種生存所需。

註7
生活在珊瑚礁環境的動植物所生產保護自身的化學物質,並非均可作為治療癌症的藥物。

註8
魚翅不一定為背鰭。

註9
浮游植物提供地球超過50%的氧氣。

註10 
南灣的珊瑚礁區受惠於潮汐引發的間歇性湧升流,在退潮期間來自深海的冷水湧進淺海,緩解海洋熱浪衝擊,而具有熱緊迫下珊瑚庇護所的潛力。

註11
150年期間海洋吸熱的平均速度相當於每秒約1.5顆原子彈爆炸,現在相當於每秒三到六顆原子彈。(參考資料:環境資訊中心

註12
每平方英里海草床的儲碳量是陸地上森林的兩倍以上。(參考資料:環境資訊中心

註13
綠島海域的「大香菇」團塊微孔珊瑚在2016年因颱風倒塌,現在已經不是世界最高、第二寬的單體微孔珊瑚了。

註14
有研究指出海草團會捕撈塑膠碎屑、微粒,但無法捕撈大型塑膠。
植物白天行光合作用,夜晚行呼吸作用。

註15
黑鮪魚大部分時間分布在水下30m-150m左右的範圍。